系统化和碎片化

最初还是在做大物试卷的时候想到的。自己的专业本来和物理这门学科扯不上太大关系,上课的时候甚至连物理课本都不会带过去。然后今天什么也不会(准确地说,是看了一点,但是可能已经是两个礼拜前的事情了)地去做物理试卷作业,发现自己只能看一道解析做一道。碰到什么不会的概念想去翻书,要么就是翻不到,就算是翻到的知识点,却对里面每个字符代表什么含义一无所知。

这样一想,突然想到了碎片化。很多时候,我在公众号、微博、知乎等网站上看到的,只是片面的碎片化知识。这样的知识有什么好处呢?便于吸收,理解速度快。坏处又在哪里呢?首先,知识不成体系,难以互证,很容易就被坑蒙拐骗;其次,缺少上下文或者对应术语的详细解释,容易产生误解;最后,由于不成体系,难以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在《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里,作者用高速公路的比喻强调了联系的重要性。通过隐喻和比拟的方式,可以迅速地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关联,增强理解。当然这样的缺点是费脑子),记忆的强度低。对我自己来说,长时间地去“刷”这些碎片化知识,不仅没有什么学到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前额发烫,倍感疲惫;而对于系统性的知识的逐渐深入,则会给我的思考脑带来更享受更沉浸的体验,学完时大脑和心灵都会有充实的感觉。

如是我还想到了别的问题。就好像哲学书里说,形成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和一般的人都一样,都会有世界观,不同的地方在于,哲学家会将自己的思想归纳化,条理化,形成的自己的逻辑,而普通人在运用自己的世界观时,甚至可能会出现同时运用两种完全对立的价值观的情况。

所以尝试着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系统化和碎片化
http://baokker.github.io/2021/11/09/系统化和碎片化/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1年11月9日
更新于
2022年5月2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