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可以读一点论文and所谓后现代文学的内向性

之前看到过一个up主的日常视频,她说她每天都会坚持读1~2篇期刊/论文,坚持提升自己的知识

恰巧前两天写数据结构论文的时候,用上了Google学术,发现它在文献查询的速度和易获取性上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于是尝试下载一些期刊下来,主要是关于村上的,虽然读起来有些累,有些慢,但是还是有所收获。

收获

关于内向派这个新名词的了解:

首先,“内向派”的基本特点是创作视野的收缩和内倾。日本的现代主义流派,自一年代的新感觉派、新心理主义、直到战后的“战后派”,都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的,现代主义作家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求创作的支撑点..后现代主义有别于现代主义的特征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两个特征是“不确定性”和“ 内向性”(又译“内倾性”、“内在性”)。在哈桑看来,所谓“内向性”, 就是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主体的内缩,它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价值、真理、终极关怀、善恶等问题感兴趣, 而是退缩到个人的生活和感觉。

读到这里,突然心中一震,觉得它描述的情况,真的非常贴切地展现了几年前到现在,我心里时常有的这种感觉:什么道德标准,什么世俗成功,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在这样一个被现代高速发展撕得体无完肤的社会里,除了退回到我自己本身,我还能去做什么。简直不要太像。

然后是互文性。简单来说,所有文本中的含义,都或多或少地与另外一个文本发生关联,从中吸取了相关的要素。只有对另外的文本有所了解,才能对这篇文章有更好的了解。例如你看《海边的卡夫卡》,那你一定要先对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有所了解,接下来才能在比较和品味中了解作者想要在改写中表达什么。

还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还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有篇论文写得很好,讲魔幻现实,对我们来说是扑朔迷离,但是对于拉丁美洲的人来说,可能单单就是他们的现实。拉美作家所做的,是把他们民族的文化,结合西方欧洲的新式小说写法,创造出极强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震撼力。但其目的并非为了“魔幻”,而最终仍然导向“现实”

查内向派的时候也被安利到了许多自己应该会很喜欢的小说,待我细读。


每天可以读一点论文and所谓后现代文学的内向性
http://baokker.github.io/2022/01/20/每天可以读一点论文and所谓后现代文学的内向性/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2年1月20日
更新于
2022年5月2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