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

写课程论文写得脖子都酸了,来书架旁边转了转,在“语言学”的相关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就如同书里讲的一句话一样:对于商务型的书籍,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看完。(汗)

摘几个自己有想法的点子吧。

看书并不一定要全部理解

是的。这句话我特别想送给自己。自己难免会有一点完美主义的劲头,看书的时候卡住了,容易会挡住自己的脚步。一方面来说,现在看不懂的知识,可能需要后面阅读的知识的结合,方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可能会因此错过后面对自己更受益的知识。再者,有些知识并非你不能理解,只是还没有相应的阅历和经验。总之,没有必要抱着全部都吸收的态度去读书;采取重点突击的方法效果往往更好,心流体验也更佳。

对于商务性的书籍来说,明确目的后再看书效率更高

原文并没有这么强调商务性,这是我加的罢了。

换言之,在翻开实用性的书籍前,不妨先问自己几句:我想通过这本书学会什么?带着这样的目的去阅读,得到的结果会更给自己带来启发,阅读的思路也会清晰,

当然,对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私以为在阅读小说/诗歌时,抱着这样的心态,难以真正地沉入到小说的氛围之中。

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一般来说,对实用性的书来说,抓取重点的阅读效率高于通篇泛读。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得到这本书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的话,没必要去关注细枝末节的东西,而是直接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可。

思维导图

个人很喜欢用思维导图来整理思绪。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从思考论文/文章的写作大纲,到课程笔记/读书笔记的逻辑整理,都是很有用的tool。整理的时候带来的抽象与逻辑思辨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用处的。

我读到的有启发性的一点是,要区分对重要信息的思维导图和对整本书的全部思维导图。前者更加精简,制作起来也更加快捷,但必然意味着其他信息的损失;后者的效用,如同对整本书进行精读,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虽然是费时间,但是对整本书会有更完整的把握。

落实到方法论上,就是说,在对眼前的信息(例如,某本书)进行思维导图归纳时,应该先想想自己阅读的目的。如果自己仅仅是为了快速获取书的主旨和大意,那么,大多数书的主旨都可以在半张纸内搞定,你需要的是尽可能快地找到核心段落,了解其大意;但是如果是真的值得细细品味,字字珠玑的阅读材料,那不妨,慢慢看,欣赏啊。

想来其实和《如何阅读一本书》前边的内容讲的很像,读书的时候带着目的去读,效率往往会更高(但个人不推荐将这个方法应用在小说等文学上,大概是文艺青年的一点固执罢?)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
http://baokker.github.io/2022/01/21/《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2年1月21日
更新于
2022年5月2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