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ad《沟通的艺术》

沟通的艺术

前言:

去年寒假看的书,最近结合之前在OneNote的笔记又重温了一遍。

总的来说,前半本书中内容,有很多与《社会心理学》中的有重合,看着略显乏味;但是后半本书看得真的很有启发,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再读一遍也是深有启发。尤其是ch10和ch11,非常有用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因为太详细了,所以有些厚?

chapter 1 人际沟通入门

  • 每个人都有沟通的需求

    • 生理需求

      • 影响身体健康
      • 增加患病/死亡可能性
    • 认同需求

      认识自己 形成自我认同

    • 社交需求

      建立与他人联结

    • 工具性目标

      说服 与领导沟通 等等

  • 沟通历程

    最终定义:

    沟通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其参与者处于不同但是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品质会受到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噪音所干扰。这个定义比其他文本更彰显出互动历程的精细观点。

    线性观并不全面 沟通并非单向

    交流观→彼此都是沟通者 而非单纯的接受者或传送者

  • 沟通的原则

    • 沟通可以有目的或无目的

    • 沟通不可逆转

    • 人不可能不沟通

    • 沟通不可复制(不同场景下不一样)

    • 沟通同时具有内容和关系两种向度

      (关系:你对对方的态度:喜爱、焦虑…)

  • 不要犯这些沟通迷思

    • 沟通得越多不见得沟通得越好,“过度沟通只是浪费时间”
    • 意思不在字眼里→避免另外沟通方曲解原意 不能理解意思
    • 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互相理解
    • 人的反应并非只针对单一事件或特定的对象(不要犯单一错误)
    • 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 清楚明白的话也许正是引发问题的开端(有时避免直男直言)
  • 两种人际沟通观点

    • 以数量性来区分

    • 以品质型来区分

      高品质的特征:

      • 独特性
      • 不可替代性
      • 相互依存性
      • 通常(但不总是)包含自我揭露
      • 内在的奖赏
  • CMC(电脑化媒介沟通)确实很好 但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沟通

  • 应当在个人化沟通和非个人化沟通之间找到平衡点 而非二元对立

  • 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 沟通能力
      • 没有理想的,存在实际模型的沟通之道→尤其是文化差异存在时
      • 沟通的能力依情景而定(不同情境不同方式)→应该根据不同情境来描述一个人的沟通能力 而非视为一种特质
      • 沟通能力和他人息息相关(不能满足所有人吧)
      • 沟通能力可以后天学习
    • 沟通高手的特质
      • 拥有多样性的行为反应
      • 挑选适当行为的能力
      • 表现行为的技巧
      • 同理心
      • 自我监控(当然 过度的自我监控会产生问题)
      • 承诺
      • 倾听

看人入里

chapter 2 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

  • 如果我们不爱自己,我们也就不可能相信别人会爱我们。
  • 也就是说我们几乎不可能去接受爱,也无法得到爱。
  • 不管我们的伴侣如何表达他们的关心,我们都无法感受到确切的挚爱
  • 如果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自己值得爱的话

  • 五大性格特质

  • 幼儿在小时候具有影响力重要他人在成年期也具有影响力(同样的 文化 性别 认同也会造成影响)(文化见下 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 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是主观的→自我概念很有可能是被扭曲的
    • 自我概念抗拒改变→我们会去寻找支持我们自我概念的人
      • 过时的信息(ex 过往在学校的失败)
      • 扭曲的回馈(父母/周边人刻薄的评论/过度的夸奖)
      • 过于强调完美(完美主义)(认为“一个适应良好、成功的人是不会犯错的”)
  • 自我实现预言(可能是自己加上的,也可能是别人强加的)

    1.持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别人)。

    2.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3.期待如实发生。

    4.强化起初的期待。

  • 改变自我概念

    • 拥有真实的自我感
    • 拥有切合实际的期待
    • 拥有改变的意愿
    • 拥有改变的技巧
    • 看书or 观察楷模
  • 认知管理

    • 自我→隐私自我vs公开自我

    • 人们致力于建立多元的自我

    • 认知管理视他人、情境、个体(是否高自我监视)而变化→高度自我监控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要的认同 但是往往难以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觉 而低自我监视则策略比较简化 易于“阅读”

      管理认同的原因:开始经营关系/获得别人的顺从/保住别人的颜面

      管理认同的方式:

      • 面对面:举止(言语和非言语) 外貌 配备
      • CMC:改变年纪 经历 主页 外貌etc

chapter 3 直觉

我们察觉到的始终是一小部分

知觉的步骤(不一定按顺序)

  • 选择→刺激的强度/动机
    →包括忽略其他的线索
  • 组织→知觉基模:偏向于以某种方式看待
    →刻板印象(谨防过度类化)→去除对别人的分类 而将其视为一个个体
    →断句的影响→不同的组织方式
  • 诠释→因素:交情深浅/过去的经验/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态度/期望/资讯/自我概念/关系的满意度
  • 协商→互相的 双方的过程
    (ps 恩爱老夫妻通常更常将对方过错归因于情境性因素)

影响知觉的因素

  • 生理因素→感官/年龄/健康/疲劳/饥饿/生理循环/心理挑战

  • 文化差异

  • 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津巴多的实验(斯坦福监狱

  • 自我概念

知觉的倾向

  • 对人严厉 对己仁慈
  • 强调别人的缺点
  • 容易受显而易见的事件的影响
  • 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光环效应
  • 以为别人的想法类似自己的错误

(回忆以前的笔记,发现自己有相当多的笔墨落在低自尊的人如何产生对别人的不切实际的恶意这一方面上。这也确实是当时的自己在面对的一个问题)

知觉核验

当时我的批注:

这是一种有话直说的方式

更多地适用于低语境敏感的欧美人etc

对于高语境敏感的亚洲人可能并不是那么适合

总之 要意识到自己不能被很有可能是狭隘的知觉所束缚 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形成了那样的倾向 害怕别人会离开之类 而事实并非如此

同理心

  • 定义:“是从某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

  • 包含

    1. 获得知觉 放下自己的意见
    2. 贴近体验别人感受
    3. 真诚地关心对方的福祉
  • 方法:枕头法

  • 关键在于意识到并非绝对你对我错
    (给自己再批注一下:意识到并非非黑即白,不要让自己一棍子打死,这真的是我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也没有人有那种资格这么做)

chapter 4 情绪

情绪

  • 生理因素→非口语反应(有时他们甚至是互相影响的)
  • 认知的解释(乃至于解释心身反应)
  • 口语的表达

影响情绪表达的因素

  • 性格
  • 文化
  • 性别:自己的性别/对方的性别
  • 对沟通对象的情绪敏感度
  • 权利差异
  • 社会习俗(“社会规范甚至禁止太多正向的情绪表达”)

关于自我袒露:

处在一个禁止情绪表达的社会中时,揭露情绪可能是一个冒险的行为。对父母或老师来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建立起自信和确定的权威图像,可能很难开口说:“对不起,我错了。”一个忙于工作的人必须独立而不依赖他人,他可能对“我是孤单的,我需要你的友谊”感到难以启齿。

人们的情绪往往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自身的情绪也很容易很快被他人所影响

情绪表达往往具有很多好处:生理好处/增进人际关系/

合理表达情绪:

  • 辨认感觉 确认自己的情绪
  • 辨识感觉 说话和行动之间的不同
  • 以口语阐明情绪(学会表达情绪的词汇)
  • 分享多样的感觉(感觉并非唯一)
  • 评估何时与何处表达感觉(往往强烈情绪涌上心头时不宜立即表达情绪)
  • 表达对自己的感觉
  • 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 注意自己的沟通渠道

(positive psychology里讲过,**it’s we that co-create the reality.**我深以为然,情绪的波动,一方面是客观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也由我们内心的主观态度决定)

无助益情绪的来源:

  • 生理因素
  • 情绪记忆

管理困扰的情绪:

  • 区分有助益的情绪和没有好处的情绪(关键是强度 就好像建设性的愤怒一样 如若有益于整体事态的解决 那么这种合理的情绪不应该被压制)

  • 改正错误想法:

    • 完美主义谬误(假定如果自己不完美 别人就不会欣赏你)
    • 赞同谬误(认为得到别人的赞美是不可或缺的事情)
    • 应该的谬误(要区分“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 过度推论谬误(证据有限的臆想or放大缺点)
    • 因果论的谬误(因为认为情绪必然由他人引起而非自我的非理性信念导致 因而导致限制社交)
    • 无助的谬误(类似于阿德勒从因果论过渡到目的论)
    • 灾难性预期的谬误

  • 如何克服:

    • 监控 辨认你的情绪反应
    • 注意引发的事件(有时可能是一连串的)
    • 记录并驳斥不合理的自我内言

看出人外

chapter 5 语言

语言是符号

但意义并不在字眼里 而在每个人的心里

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冲突:

  • 区分事实性的陈述和意见性的陈述(fact vs opinion)(适时地加上“我觉得”“我认为”)
  • 区分事实和推论(不要把推论当成事实)
  • 减少情绪性的语言

语言的责任性

  • 区分“这个人”/我觉得(当你说“这个人balabala”的时候,实际上你是结合客观现实,通过你的眼睛,你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责任在你和ta两方。而如果只用“这个人”的话,就在某种程度上抛去了你的责任)

  • “但是…”以逃避责任

  • 疑问句(间接地表达请求)

  • 区分“我”(更为精确 更不具有挑拨性)和“你”

    (这里很像非暴力沟通 观察 感受 需要 请求)

    (总而言之,既然是从你嘴中说出的话,就应当时刻牢记,这句话里有你的一份责任)

  • “我们”的陈述→增强凝聚力(号召时常用)

性别和语言

  • 谈话目的:男性比较可能用语言完成手边的工作;女性则经营人际关系

  • 有人表示问题时,男性更倾向于提供建议,而非表示同理(可能我就相反了hh)

  • 男人说话典型倾向于直接、简洁和任务取向;而女性则是间接的、详述的和关系取向的(女性会用到很多语气/感情副词)

事实上 心理性别角色因素影响大于生理

低语境敏感vs高语境敏感

语言决定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了文化)

chapter 6 非口语沟通

非口语沟通提供的功能:重复/补充/替代/强调/调整/矛盾/欺骗

非口语沟通往往模糊不清

影响非口语沟通的因素:

  • 性别
  • 文化

非口语沟通类型:

  1. 身体动作(身体面向/姿势/手势/表情和眼神
  2. 声音(音色 速度 频率 暂停等副语言线索
    人们通常会比较顺从那些跟自己类似的人要求的事情
  3. 触碰(婴儿很需要触碰)
  4. 外貌(生理吸引力/穿着打扮(服装会展现个人信息))
  5. 物理距离(距离性: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
  6. 物理环境
  7. 时间

chapter 7 倾听

倾听:

  1. 心不在焉的倾听
  2. 心无旁骛的倾听

倾听的过程:

  1. 听到
  2. 专注
  3. 了解
  4. 回应
  5. 记忆

无效倾听类型:

  1. 虚伪的倾听
  2. 自恋的倾听(把中心放在自己上)
  3. 选择性的倾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忽视别的话题)
  4. 隔绝性的倾听(不理你)
  5. 防卫性的倾听
  6. 埋伏性的倾听(目的是从说话者的言语中获取想要的信息,如同审讯官一样)
  7. 迟钝的倾听

无法倾听原因:

  1. 超负荷的信息
  2. 心不在焉
  3. 飞快的思想(思想的处理速度一般远大于讲述者说的速度,因此思想很容易走神)
  4. 努力
  5. 外在的噪音
  6. 错误的假定
  7. 没有明显好处

怎样做到倾听:

  1. 少说话(反客为主是吧)
  2. 摆脱注意力分散
  3. 不要过早评判(很少有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您的高见)
  4. 寻找关键意思

some skills:

  1. 借力使力(当无法帮别人做决定时 用沉默 非言语沟通来表示关心即可 让决定权给他们)
    (个人认为,这也是一个给自己划清边界的有效方法,因为决定自己的大事是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们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那么这样一种技能很适合用来摆脱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2. 问话

  3. 释义(也就是积极倾听,通过自己向别人复述别人刚才阐述的事情,确保自己理解正确,同时也让别人感受到你着实在认真地倾听)

  4. 支持(冷安慰:缺乏同情心

    比如说:

    • 否认别人拥有感觉的权利

      (“不用担心”→x

      (应当明确接纳他人的情绪

      研究结果的建议是很明确的:一个受挫的人在别人面前只能隐藏真正的想法,或其情绪和观点被对方否认,他将得不到有助于他的回应;如果他所传递的信息中的情绪和观点,被明确、清楚、合法地接纳,这样的回应才会有助于此人。

    • 看轻事情的重要性(那不过就只是..nmsl嘛hh)

    • 聚焦在“彼时彼地” 而非“此时此地”(额,虽然说十年后你现在的感情伤九成是不会再痛了,但是现在说确实没什么用)

    • 火上加油的评断(会引发自我防卫)
      (正确的回应:对他人的内心挣扎提供支持,但不表达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想法

    这一块区域真的是越写越气,因为我发现生活里常常能看到这样无效性的支持。要么是自己根本不懂,要么是无心与别人交事,但我觉得对我来说,如果我的求助和诉说得到的是这种回复,第一秒就足以让我对这个倾听者凉凉。

    正确的做法应该包括:

    • 对他人内心的挣扎提供支持,但不表达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想法。
    • 观察对方对你的支持性回应
    • 要了解到支持并非永远受欢迎(有些人想要独立自主 不需要社会支持)

  5. 分析(注意自己的口气应当委婉 动机应当出于协助 否则反而带来问题)

  6. 忠告

  7. 评断(注意 尤其是负向的评断 应当真诚而建设性)

选择最佳的倾听反应:

  1. 性别
    女性更加喜欢支持性反应
    男性则更加喜欢忠告

  2. 情境

    (首要规则:多了解 少给建议(在之前的一篇文里也说过,大多数人是来寻求安慰的,真不是来寻求建议的)

  3. 对象(倾听对象的特点,是不是听得进去话,想要听到什么,etc)

  4. 你的个人风格

(题外话: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即无条件的接纳和倾听,一直是本人心向往之的一种态度)

看人之间

chapter 8 发展关系动力

影响选择伙伴的因素:

  • 外貌

  • 相似性

  • 互补性(尤其是指差异上)

  • 能力

  • 些有能力却有缺点的人,更容易被“完美”的人所吸引。同时也有研宄显示:女人大多数顷 向被有高地位的人(不分性别)所吸引,而男人则容易被自己喜欢的但仍是“人”的人所吸引。全面来看,这个原则是:要得到别人喜欢的方式,就是在所做的事上尽力而为,而且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 袒露(自我揭露也可建立好感)
    (关键 一个是要满足互惠 另一个是选择对的时机)

  • 接近

  • 报酬(社会交换理论)

关系发展模式:

  1. 发展模式
    (见下 十个阶段
    缺陷:
    · 并不一定是线性发展
    · 并不一定只有一种元素存在

(特别摘录了这个停滞阶段,我想它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期待可以一劳永逸地去与人相处,这是一个lifelong的过程,需要lifelong的progress)

2.张力模式

人际关系的张力

  1. 联系和自主(会寻求与他人的联系,但又不希望因此而失去自由)(需求不一)
    (这个是最多的 30%左右)
  2. 公开和隐私
  3. 循例和新奇

面对于这些不同的矛盾之间的统一,会产生不同的有好有坏的策略:无所适从/交替/分割/平衡/整合/再界定/再证实/

关系的特性

  1. 关系是经常变动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幸福 切记!)
  2. 文化会影响关系
  3. 关系需要维持!(沟通对关系满意或不满意至少具有80%的影响比重

如何的沟通能够使人满意?:

  1. 正向
  2. 开放
  3. 确信
  4. 社会网络
  5. 分工

修复受损关系(敲黑板啦,怎么道歉,重点)

俺觉滴,以俺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学会低头,学会认错。一方面,适时的忍辱负重有利于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技能,在哪里都能用得上的,不亏。

谅解对人有许多好处 然鹅并非所有都能原谅 第三者之类的就非常不能原谅

这不是谁写的,这应该是当时的我写的。

信息的向度:

  • 内容信息
  • 关系信息(对对方的感觉)(ex 控制感情 感性 尊重感)
    类型:亲切感/即时性/尊重感/控制性/

concept之后设沟通:沟通中的沟通 为以后的沟通进行的沟通(希望我们不要再吵了)

chapter 9 表达亲密感

时隔多日,再重温叔本华的这段比喻,还是觉得绝绝子(奈何本人真的没文化呜呜呜)

亲密的向度

  1. 生理向度(接触)
  2. 理性分享(交换想法)
  3. 情绪向度(交换重要的感觉)
  4. 分享活动(一起做什么事情)

女人比男人更能建立亲密关系

  • 女性总是更开放自我,且信息大多具有私人性质 涉及感觉
  • 男性更少分享正面的感觉
  • 男性(心理上的)更注重通过活动(一起做某件事)来促进关系
  • 男性和男性之间的自我表露通常很少很少

文化对亲密的影响

  • 自我袒露在北美社会是相当特别的主流文化
  • 集体主义文化国家则不会主动和圈外的人沟通 且会隐藏不适宜的活动

当然 亲密感当然也有回报,但是绝对不是唯一和他人有联系的方法。

有些学者已经指出亲密感的迷思会导致关系上的不满足。

自我袒露的向度:

  1. 广度
  2. 深度

社会穿透模式

社会穿透模式以广度和深度对自我袒露进行区分。下图是社会穿透模式的一个示例。

自我袒露的模式

乔哈里视窗

通过这样一种矩阵思维法,可以较为清晰地明白自己究竟哪些是袒露的哪些是隐藏的。

自我袒露的好处

  1. 宣泄
  2. 互惠(引起他人的自我袒露 或者让他人觉得你是坦诚的 可以信任的)(尤其是对陌生人而言)
  3. 自我澄清
  4. 自我确认(寻求他人的确认)
  5. 认同管理(增强认同,通俗来说类似于摆人设hh)
  6. 关系的维持和增强
  7. 社会控制(增加对他人的控制)

风险:

  1. 拒绝
  2. 降低关系亲密感
  3. 丧失影响力

自我袒露的原则:

  1. 在道德上是否有义务袒露(例如 是否患有HIV)

  2. 这个人对你而言重要吗?

  3. 袒露的量与方式合适吗?(大多数的关系中的自我袒露都是渐进式的)(同时注意应当正负都有 而非只正或者只负)

  4. 时机是否恰当(对方是否十分疲惫)

  5. 袒露的风险(ex 工作上袒露对老板/顾客的讨厌)

  6. 袒露对于现状是否具有重大意义(自我袒露通常是高度个人关系中的特征,而不适用于普通层次的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①包含两人 ② 放在“此时此刻”)

  7. 是否具有建设性的影响(勿踩雷)(明白自我袒露的目的)

  8. 是否足够清楚/可理解

  9. 是否互惠

自我袒露之外的选择:

  1. 沉默
  2. 说谎(黑色vs白色谎言)
    理由:保住面子/避免紧张和冲突/掌控社交反应/增进或减少关系/得到权力/
  3. 模棱两可
  4. 暗示

chapter 10 增进沟通气氛

5:1这个数字在《亲密关系》也看过,纵然负面情绪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往往深过积极情绪,也应当注意维持在一个正面的沟通气氛中。

是什么导引着正向或负向沟通气氛呢?这个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大致上来说,一段关系中的气氛,取决于人们相信自己在其他人心中受重视的程度

取决于人们相信自己在其他人心中受重视的程度

信息分为不肯定信息和肯定信息。后者是对他人的重要性的肯定,前者则是否定。

增加肯定信息的方法:

  1. 重视表达(往往是一些平淡无奇的举动)
  2. 承认(积极承认:问问题/确认问题/反映问题)
  3. 赞同

反之 不肯定信息:

  1. 视若无睹
  2. 口头辱骂
  3. 概括抱怨(隐含着对别人个性的挑剔)(你我为什么不balabala的,唉,挺伤我的)(不过说起来,低自尊的人也容易在心里产生这样的“幽怨”)
  4. 插嘴
  5. 各说各话
  6. 岔开话题
  7. 无人情味
  8. 含糊其辞
  9. 表里不一(比如一些不符合的非言语沟通)

沟通的气氛往往都是呈现螺旋式上升/下降的。其中,冲突上升螺旋最常见的就是不肯定信息的彼此增强。

最具有毁灭性的沟通类型:防卫(听到的言语挑战到我们所反映出来的形象,形成了认知失调)

  1. 攻击(口头侵犯/讽刺
  2. 扭曲批评的信息(合理化(想办法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常理,维护自己的自尊)/补偿(用较强的一面掩盖软弱的一面/退化(用不行取代不要)(“但我就是不行”)
  3. 躲避刺耳的信息(身体躲避/压抑/漠不关心/替代

一个真正有沟通能力的人应该会持续顾全别人的尊严,就像他保护自己一样。

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当你对某人满腹牢骚时,一方面,在内容上,应当表达出你对ta的不满;在关系上,你应该表达出对ta的重视。

吉布提出了六种对应的会唤起防卫性的和不会的行为

防卫性行为 支持性行为
评价 描述
支配 问题导向
策略 自发性
中立 同理
优越 平等
确定 协商
  • 评价和描述:

    描述着重于说话者的情绪和感受,评价则一味强调价值判断,私以为在沟通中,价值并不是十分重要的要素。

    评价 :你不知道你自己在说些什么!

    描述 :我不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评价 :你这地方真乱!

    描述 :如果你不打扫,我们的生活会很脏乱,这点让我有点生气。

    评价 :这笑话真令人作呕!

    描述 :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些下流笑话。

  • 支配和问题导向
    前者在不顾接收者的需要的情况下作出决定,而后者注重双赢。

    支配 :你接下来两小时最好离电话远一点。

    问题导向 :我在等一通重要的电话,想麻烦你一下,让电话暂时保持畅通不占线。

    支配 :只有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那就是……

    问题导向 :看起来我们有点麻烦了,看看我们能不能共同找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 策略和自发
    前者是隐瞒自己真实的动机,后者是坦诚相待。
    (当然,这也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文化,例如我国这种通常不会太看重直言不讳)

    策略 :你星期五下班后要做什么?

    自发 :我星期五下班之后要搬钢琴,你可以帮我的忙吗?

    策略 :汤姆和朱迪每周都会外出晚餐。

    自发 :我希望我们可以偶尔外出晚餐。

  • 中立与同理

    前者其实更相近与“冷漠”,意即对他人的幸福并不在意。更重要是,这种冷漠更容易使说话者产生更强的敌意,甚至觉得自己是工具,是零件。
    相反,同理是尝试代入到别人的位置,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不一定要认同!)

    中立 :你不好好计划就会发生这种事。

    同理 :唔,事情的发展好像跟你预计的不一样。

    中立 :有时候事情就是会出错,没办法。

    同理 :我知道你花了好多时间和心血在这个计划上,但有时候事情确实不能顺着我们的意。

  • 优越和平等
    (这也是我看到男德会有一些不舒服的原因)

    优越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平等 :我用不同角度看这件事情

    优越 :不,这不是这件事的正·确·作·法

    平等 :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告诉你我曾经用过的有效方法

  • 确定和协商

    确定,是指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乃至于忽视他人的意见,漠视额外的信息的情况。而协商的态度下,即使会有很强的意见,但也并非不能在理性的说服下改动。

    确定 :那绝对行不通的

    协商 :我想你用那个方法可能会出点麻烦

    确定 :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协商 :我以前没听过这个想法,你是从哪里听来的?

完整的肯定信息(这真的很非暴力沟通)

  1. 行为(客观 不带解释或者情绪)
  2. 解释(解释是主观的 解释要跟在行为后面 不然会引起误会)
  3. 感觉
  4. 结果
  5. 意图(需求)所秉持的观点/对他人有所诉求/描述未来如何行动

ps

  1. 符合个人风格
  2. 不一定要按顺序
  3. 以你的速度传递信息 要意识到会有生理/心理噪音

保留面子

如何给出清晰的信息:见上

对批评以不防卫回应:

  1. 寻找更多信息(询问详情/推测详情/对说话者的想法予以释义/询问批评者要的是什么/询问行为的后果/询问还有哪里出错/)
  2. 同意批评者的看法(并非同意他们的观点 并非一定要道歉 而是同意事实 同意批评者的观感)

chapter 11 处理人际冲突

乔伊斯·霍克尔(Joyce Hocker)和威廉·威尔莫特(William Wilmot)为冲突提供了广泛的定义:一种表达出来的挣扎,在至少两个相互依赖的个体之间,感觉到不相容的目标不足的资源(ex 金钱 时间)达成自己目标时来自另一个个体的阻挠

冲突可以是有益的 只要是建设性的

  • 逃避。在逃避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会获得满足。当然,并不是说逃避是无用的,例如说,说出来存在巨大的风险,或者没什么说出来的必要,或者积极错觉也可以促进关系的和睦。

  • 调适。较少关切自己,更多关切别人,愿意“按照你的方法做”作出让步。但是,大多数人会感激有人愿意“舍小为大”,但是不喜欢习惯性地扮演”烈士、怀恨的抱怨者、哀鸣者、破坏者“的角色的人

  • 竞争。这类人往往会感觉到**“不是..就是..**,这类情况在比赛、游戏中非常常见(然而感情不是比赛,不是吗)。竞争会有好处,但是也存在流血和冲突的黑暗面:

    • 被动攻击(以一种含糊的方式表达敌意,这样的行为几乎只有对关系的伤害。书中的描述是“疯狂制造者”)
      • 逃避问题
      • 假调节者。假装作出让步,但是行动时仍然按照原来的方式。
      • 罪恶制造者。想要让别人为自己的痛苦负责。(好吧,不要担心我..)
      • 读心者。不允许伴侣进行自我表达,而是马上进入个性分析,解释伴侣的意思,哪里没做对。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拒绝处理自己的感觉,也没有给伴侣留出自我表达的空间。
      • 陷阱者。引诱伴侣作出某个行为,随后对此大加攻击。
      • 危机者。让困扰的问题浮现,但不讲明它。
      • 算总账者。把不满的事情一件件记住,蚌埠住了全部倾泻而出。
      • 让人抓狂的虐待者。他们会做一些让伴侣成为代罪羔羊的事——把肮脏的盘子留在水槽中,在床上剪指甲,电视故意开得很大声等。
      • 玩笑者。用玩笑回避冲突。
      • 抑制者。故意装作如往常一样,抑制内心的怒火。
      • 事不关己者。破坏伴侣的努力,做出隔岸观火的姿态。这可不关我事哈。
    • 主动攻击。骂人就不必多说了罢

    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很小可能会有益处,很有可能是一赢一输,还有可能会导致双输。

  • 妥协(部分双输)

    虽然妥协比输掉一切要好,但对某些人而言这个方法似乎很难获得应有的正向想象。阿尔伯特·菲利(Alber Filley)写了一本有关冲突解决的极有价值的书籍,关于我们对冲突解决的态度他提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他问,为什么当一个人说“我会在我的价值上让步”时我们认为这个行为不太可取,但是我们却会认为一个人为了解决问题而让步是很可取的?

  • 合作(双赢)

当然,并不是说,逃避一定是坏的,合作一定就是好的。依赖于关系/情境/对象/你的目标而定。

关系系统中的冲突

  1. 互补冲突(双方之间使用不同的但都是增强的行为)
  2. 对称冲突(双方之间使用相同的行为)
  3. 平行冲突(在互补和对称之间切换)
情境 互补形态 对称形态
妻子生气因为丈夫在家的时间不多。 妻子抱怨,丈夫退缩。丈夫用生气和花更少的时间在家。(破坏性) 妻子抱怨,丈夫以生气而防卫的方式回应。(破坏性)
例2:当老板叫她“甜心”时女性职员不愉快。 职员面对他的老板,并解释她不愉快的理由。老板对于他自己无意的伤害道歉。(建设性) 职员转向老板并叫老板“可爱的”。老板得到了暗示并停止使用。(破坏性)

另一个看冲突方式的方法,是检验亲密和攻击的互动。

不亲密-攻击(双方不亲密,且会互相攻击)

不亲密-不攻击

亲密-攻击

亲密-不攻击

(注意,没有说哪个好哪个坏哈)

三种伴侣方式:分离/独立/传统(花很多时间在彼此的互动上)(亲密-非攻击)

冲突类型的影响因素:

  1. 性别
  2. 文化

建设性处理冲突的技巧

为什么很少有人会采用合作的双赢的冲突解决方法?

  1. 缺乏洞察力。有些人竞争多了,觉得凡事只有你输我赢。
  2. 冲突经常涉及情绪事件,在情绪中难以思索别的更好的策略。(一种好的方法是,在发生冲突时,从0数到10)
  3. 合作需要对方的配合,但如果对方一直是个想要把你打败的人,那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让ta知道合作才是最佳的方法。

如何建设性地合作?

  1. 明确你的问题和需求

在你大吵大嚷之前,很重要的是你必须了解问题所引起的冲突是属于你个人的。不论你想要退换一个不满意的商品,抱怨邻居发出噪音使得你的睡眠被打断,或请求你的雇主改变你的工作条件,都是“你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在每一个例子当中,“你”是这些问题的“所有权人”,你才是那个不满意的人。你是那个已经付钱给不满意商品的人,卖出商品给你的商人乐得可以好好使用你所付的钱。你是那个被邻居的噪音吵到无法睡眠的人,他们可是日复一日,一如往常。你是那个为了工作条件而心生不快的人,而不是你的上司。

上文自己写的一段话就是这个观点。你的情绪是你的课题,是你为之负责的东西,不容忽视。

  1. 订立约会。道理其实就是说,两个人合作沟通需要适当的时机,需要提前准备。
  2. 描述你的问题和需求(很非暴力,建议参考非暴力沟通
  3. 思考对方的观点(倾听对方的想法。倾听是ch7的内容)
  4. 商议解决之道
  5. 追踪解决方案的后效

讲真,这个流程很非暴力沟通:

some FAQ:

  • 双赢方法太好以至于不真实吗?
    额,研究证明,合作确实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
  • ~太复杂吗?
    在现实生活里,很少有机会用到每一个步骤;再者,回避问题,或者以伤害他人的方式解决问题,都是不妥当的。
  • ~太理性吗?
    额,可能这种方式会让你觉得很圣母,也有可能,你在遇到冲突时避免不了要爆发,随后才能恢复理性。That’s all fine.只消让你的伴侣意识到,你的爆发行为并不是需要立即的回应而更倾向于情绪的发泄即可。在那之后再进行合作的沟通也是可行的。
  • ~有可能改变别人吗?
    不确保百分之百,但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挑战,这样更可能让对方也参与其中。(例如,社会心理学中也提到,让冲突的双方缓和矛盾的一个好方法,实际上是一起从事什么事情)

Reread《沟通的艺术》
http://baokker.github.io/2022/01/27/Reread《沟通的艺术》/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2年1月27日
更新于
2022年5月2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