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ad《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

前言

本意是想做一番读书笔记,奈何这本书的内容太庞大了,写到ch9终于意识到,能用到这份笔记的,可能只有我自己一个。

但无论如何,还是继续往下写吧,以后不会再这么做了。

建议在pc端阅读,右侧可以显示大纲,方便跳转。

另外,尽管我的笔记纷杂冗余,但是这本书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无论是通读一遍,或是作为工具书了解相关章节,都是大有裨益的。

ch1 人际关系的构成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 亲密关系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不同:

    了解 关心 相互依赖性(从“我”到“我们) 相互一致性 信任 承诺

  • 自我接纳他人的程度是测量相互一致性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法(越是愿意接纳他人,与他人交集越是密集,关系越好)

  • 并非所有亲密关系都包含这六种元素。但确实,这些元素越多,关系往往越亲密。

  • 亲密关系中包含人的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缺少往往会出大问题。

影响人际关系的若干因素

文化

  • 文化规范的变化:

    看看当今的美国社会:

    • 越来越少的人结婚成家。
    • 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现在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超过26岁,男性超过28岁
    • 人们即使没有结婚也常住在一起
    • 人们常常未结婚便养育子女。2009年在美国出生的婴儿中41%是由未婚妈妈生育的,这也创了历史新高。
    • 近一半的婚姻以离婚告终。
    • 许多儿童(40%)在12岁之前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 大多数学龄前孩子的妈妈都外出工作。
  • 不应当草率婚前同居!:

    1. 承诺强度不如已婚夫妻,容易导致更多不确定性(背叛、出轨、攻击、etc)
    2. (接1)所以人们同居时间增加,婚姻的热情会降低,但分手的可能性却维持不变。
  • 性别比率往往可能影响到社会规范的变化

    • 高性别比率(男少女多)倾向于传统两性角色。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反对未婚先孕。

    • 低性别比率鼓励妇女外出工作,对婚外性、未婚先孕等也稍许宽容。

    • 事实上,(假说)人际关系的规范总是朝着有利于男性(强势人群)的方向去发展:

      现在仔细推敲一下这个假设。当性别比率居高时,妇女稀缺。假若某男幸运地得到某女的芳心,他当然想长相厮守。方法之一是鼓励该女子成为家庭主妇,从而使她在经济上要依赖丈夫;方法之二是反对离婚(这正是20世纪60年代的情形)。反之,当性别比率偏低,妇女过剩,男人就不太想被一个女人拴住。这样,妇女就得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可方便地离婚。

个人经历

依恋类型 表现 父母呵护情况
安全型一脸 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哭喊时,慈爱的照料者总是如约而至
焦虑—矛盾型 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由于不能确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
回避型(avoidant)依恋 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

现在主要偏向于通过矩阵分块来进行四种类型的区分。主要是针对回避型,分为恐惧型害怕被抛弃,和疏离型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当然,依恋类型很容易受到父母的早期家庭影响,但是由于它是习得的,因而也会随着经历的变化发生流动性的、实质性的改变。

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Birnie & Lydon,2011)。在两年之内,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恋类型可以发生实质性变化(Davila & Cobb,2004)。

单身主义:对选择独身或是不愿谈恋爱的人的偏见和歧视。

个体差异

  •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往往没有想想中那么大(实名反对《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往往相似性大于差异性,性别内差异大于性别间差异。

  • 性认同差异

    许多人都会对男孩子应该怎么样,女孩子应该怎么样持有简单且固执的刻板印象。事实上,有些人既具有女性又具有男性的特征(双性化),他们的生活往往会更幸福。

    倒不如将其视为工具性表达性两种特质,同时具有的双性者对生活往往会有更好的把握。事实上,传统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往往会让婚姻不那么幸福,因为一些本应有的,可以让两性交往更幸福的特质不能被正常地培养。

    表达性低的人(不怎么热情、温柔、敏感)不太容易表现出热情和温柔;也不怎么充满深情(Miller et al.,2003)。因此,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人结婚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结婚过得满意(SteinerPappalardo & Gurung,2002)。因此,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种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个人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任务导向的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Stake & Eisele,2010)。在“应对事务”上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Reis et al.,2000)。所以,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人也是一种伤害,剥夺了她们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传统性别角色也让女人少赚金钱。

人格

(和依恋类型不同,往往改变更难,也需要更多时间)

大五人格特质:开放性、外倾性、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

重要性从低到高排序,神经质其实才是大五中权重最高的特质。

自尊

具有启发性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sociometer),可以测量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Leary& Baumeister,2000)。

主流观点认为,人际关系的质量(他人的包容,关心,关系状态等)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

但另一方面,这种关系并非呈现线性关系。低自尊的人往往容易对亲密爱人产生怀疑,放大本来并不明显的问题,甚至并不相信爱人真正爱着自己,甚至会产生反应过度。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子的人。我总结来说,就是闲的胃疼,容易臆想。容易把小事放大,容易特别敏感,容易以自我毁灭/伤害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好作啊草),证明别人的陷害和穷凶极恶。归根结底,也是太过于把自己的自尊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别人的行为一有风吹草动,自己心中则是波涛汹涌。参考一下《取悦症》和《被讨厌的勇气》吧。

人类本性

演化心理学:

  1. 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
  2. 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
    (对女性来说,生育成本远大于男性。因而,喜欢滥交的男性反而更容易遗传基因,而认真挑选配偶的人也越容易成功)
  3. 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

人际互动

其重要性往往大于上述因素之和

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 秘密被人揭露和利用(信任被辜负)
  • 自主权的丧失(自由和约束的对子)
  • 担心被抛弃
  • 混淆性和爱

ch2 研究方法

区分方便样本代表性样本,前者往往适用性较低,后者获取难度较大,但是具有更广泛的适应面。

志愿者偏差:有些人愿意当志愿者,但是有些人永远也不愿意去当志愿者,造成实验结果无法考虑纳入这部分人群造成的偏差。

  • 区分相关因果:X和Y相关,可能是X->Y||Y->X||X->Z(indirect factor)->Y

发展性研究:横向设计、纵向设计

自我服务偏差

社会赞许性偏差:不愿意承认让他们看上去不好的事情或者不符合期望的描述。

人们喜欢轻松容易的答案,喜欢简单干脆的信息。如果科学事实难于掌握,很多人实际上更喜欢简单的谬论,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样的观点。

ch3 吸引力

产生吸引力的基础:具有奖赏(直接&间接

吸引力的因素:

临近

  • proximity,距离近

  • 重复(曝光效应)

  • 但也不一定就是加强喜爱程度,描述成加强感情更为合适,因为距离上的临近可能会加重你的喜欢,也可能加重你的厌恶。

长相吸引力

女性喜欢哪种男人脸型取决于她们的月经周期:当处在排卵前的受孕期,她们会觉得不修边幅、具有男子气特征的面孔更吸引人,但其他时间则更喜欢青春型、具有孩子气特征的男性面孔(Little et al.,2002)。

曲线比率为0.75的腰胸比例最吸引男性(Voracek & Fisher,2006)。最吸引人的腰臀比例(waist-to-hip ratio,WHR)的曲线比率0.7,即腰部比臀部细30%(见图3.3);这种“沙漏”形状的身材对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有吸引力(Singh,2004)。

● 面容英俊的男性比面容丑陋的男性的精子更健康,更有活性(Soler et al.,2003)。[他们在全美橄榄球联赛里也是更成功、更有效率的四分卫,评级也更高(Williams et al.,2010)。]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大多数人在寻找未来伴侣时,会采用下面的公式: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外表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人们期望他们的思想、感情、社交关系能够保持一致。

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自然选择大概促进了男性对年轻且漂亮的伴侣的兴趣(Buss,2012)。年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女性到了中年绝经后就不能再生育了,漂亮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健康的身体有大致的关联(Thornhill & Gangestad,2006)。

  • 一方面,人们具有相似性的方面越多(价值观/品味/地区/..),人们越倾向于喜欢对方;另一方面,虽然确实存在某一方面(例如外貌/年龄)相差甚远的情况,但这不意味着相异导致相吸,而更可能是在别的方面达到互补的效果,最终仍然是相似相吸

  • 随着亲密关系的增加,不同方面的相似性的重要性往往有所不同。例如伯纳德·默斯坦(Bernard Murstein)的刺激—价值观—角色(stimulus-value-role)理论(Murstein,1987)。此理论认为,在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刺激、价值观、角色的相似相容的重要性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

  • 致命吸引(Fatal Attraction):原先认为的伴侣吸引人的品质(坚强),随时间反而变为令人恼怒的特点(固执)

  • 我们很少真正如自己认为那样了解伴侣

    不过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积极错觉实则有利于维持亲密关系。

  • 人们也喜欢与理想自我相似的人(但是也不能差距太大,不然超出理想自我太多了)

    不要夸大这种微妙作用。最有吸引力的伴侣仍然是那些在很多方面和我们相像,但又拥有我们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特征的人

归根结底,我们喜欢能使我们快乐、支持我们的伴侣,但我们讨厌使我们感到沮丧、阻碍我们的伴侣,这种相像和差异的混杂就形成了在夫妻间的各种最优组合(Baxter & West,2003)。

障碍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心理抗拒(reactance)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Brehm & Brehm,1981)。因而,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 and Juliet effect):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这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关;久而久之父母的干涉对年轻恋人日益增加的狂热之爱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Driscoll et al.,1972)。当然,这种效应并非总会发生(Leslie et al.,1986),但父母在禁止孩子的恋爱自由时,的确要三思而后行。

  • 打烊效应:如果你在寻找一位约会的对象,当酒吧就要关门而你或许又要再次形单影只时,你会觉得那位潜在的对象越来越有吸引力。实际上,当时间已不多,酒吧内还未找到玩伴的人会认为可约的异性比当晚早些时候更好看(Pennebaker et al.,1979)。

最后摘抄一段:

在世界各地,人们评价未来的伴侣有三条基本标准(Tran et al.,2008)。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人都期望伴侣有以下的特点:

● 热情和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

● 吸引力和活力,长相俊美、性感、外向;

● 社会地位和资源,经济宽裕、生活安心。

女性在仔细考虑短期的情人时,只要情人有强壮的肌肉、性感、“能引起性激动”就可接受,不太亲切、可靠或通情达理都不太要紧(Frederick & Haselton,2007)。

女性挑选丈夫,更看重良好的品格而非英俊的外表。她们在思索持久的亲密关系时,更看重热情、忠诚、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标准,而不是长相吸引力和活力标准(Fletcher et al.,2004)。

男性的优先性则不同。和女性相同的是他们也看重热情和忠诚,但不同的是,在长期亲密关系中,他们更看重吸引力和活力而非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Fletcher et al.,2004)。普通的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金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不是有钱但爱抱怨或温柔但丑陋的女子(Li,2008)。

男人专注于长相,女人专注于资源,但人人似乎都期望伴侣友善、随和、可爱和亲切,男人和女人在这方面没什么差别。只要女伴姿色中等,只要男伴金钱足够,两性都想尽可能得到更多的热情和忠诚。

如果你是位不易动感情、大男子主义的男性,那么请注意了:如果在你的力量和权力之外表现出一些儿女柔情,女人会更为你陶醉。

ch4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Moskowitz,2005)

换言之,一方面是你如何感受,另一方面是,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呢会有不同的解释,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一印象

人们可以在3~5秒的时间快速形成对这个人外向程度,性格等方面的(并且往往可能不准确但是又非常准确)印象。

首因效应:最先获得的信息印象更深刻

验证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es):人们常常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而不是那些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Snyder,1981)

因此,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先是使人们快速地形成了一个印象,其次,这个印象还会引导人们去更加关注和更多收集那些有助于证实他们看法的信息,进而进一步加强第一印象。

所以甚至有研究表明,情侣的父母或者朋友,对于预判情侣的恋情能否成功的可能性,比情侣自身预测准确更多。

实际上,对异性恋爱关系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Loving,2006)。如果她的朋友赞成这段恋情,就很有可能持续,但如果他们认为这段恋情注定要失败,就可能真的告吹(Etcheverry & Agnew,2004)。

知觉的力量

人们对伴侣的看法并非如他们自己认为那样准确客观,而往往是经过了自己的选择(用我自己的话说,你再怎么看人,也是要通过你的“眼睛”去看,这个“眼睛”你不可忽视)

  • 积极错觉:尽可能地用积极眼光来描述伴侣。

    判断积极错觉是否有益的标准是,观察其与现实相差的程度。如果错觉与现实相差甚远,那显然会带来危险;但如果是基于现实的一种宽容的评价,那会对亲密关系十分有益。

    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对爱人维持适当的积极错觉,并实时调整自己的期待,以避免幻想破灭。

  • 归因过程

    1.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面对相同的行为时,人们对自己作出的行为容易作出外部归因,而对别人的相同行为进行解释时则易于归因于内部。(行动者更能感受到自身的外部压力)

    2. 自我服务偏差: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觉得自己经常也会有这样的偏差)事实上,人们甚至会观察出别人存在自我服务偏差,但却不能在自己身上发现这一点。

    3. 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

      幸福的配偶对彼此的积极行为都通常给以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他们也倾向于淡化彼此的过失,认为它们是偶然的、特殊的和局部的。因而,消极的行为都通过外部的、易变的、特定的归因而得到谅解。

      这些不幸的归因方式,可能源于依恋方式的不同,也可能由于不同的沮丧事件的持续发生。

  • 记忆

    人们的记忆事实上都是重构性记忆,当下的心情会影响对过去记忆的重构。

  • 关系信念

    警惕以下六个错误观点!这些观点归类上都可以被归纳为宿命信念,通常出现在各种罗曼蒂克电影之中,即认为所有的关系都是上天注定,不可改变,要么天造地设要么冤家聚头,以僵化静止的视角看问题:

    ● 争吵具有破坏性。争吵就表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如果彼此深深相爱,就不会发生任何争执。(事实上建设性的争吵有利于关系发展,了解彼此需求)

    ● “读心术”很重要。真正彼此关爱的伴侣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能说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rnm,多沟通不行吗,他又不是你,别以为这么了解你,你们说什么不好好沟通不行嘛)

    ● 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一旦亲密关系变糟,就无法得到改善。如果爱人曾伤害过你,毫无疑问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rnm,人是会改变的,就你最伟大了是吧)

    ● 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只要爱情是忠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神奇美妙、令人满足的。伴侣应该经常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

    ● 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难真正理解对方。(郭楠真下头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bushi

    ● 美好姻缘天注定。根本无需努力来维护美满的夫妻关系。夫妻要么彼此脾性相投、快乐到老,要么格格不入、争执一生。rnm,每段亲密关系都需要彼此的投入!和付出!

    与此同时,成长信念则认为,只要双方努力付出,几乎任何感情都能成功。

  • 期待

    自我实现的预言,自己对于某人的期待(或积极或消极),通过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微妙方式为对方所感知,而对方也会因此作出相互往复的反应(以牙还牙或者互相帮助),这些反应进而加强了自己本身的期待,使得自己期待的事情真的成为了现实。

    由是可以推出,持有不同的社会期望,确实会对身处的社会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用以前在积极心理学里看到的一句话,叫,we co-create the reality

    例如,一项研究计划发现,经常忧虑被他人拒绝的人,其行为方式往往更可能遭人拒绝(Romero-Canyas et al.,2009)。对拒绝高度敏感的人经常会紧张地感受到别人的怠慢,即使没有人有意冷落他(Romero-Canyas et al.,2010)。他们的行为令人讨厌,因而他们自己以及伴侣往往对亲密关系感到不满足(Downey et al.,1998)。

  • 自我知觉

    形成自我概念的两种动机:

    1. 自我提升(获取正反馈,提升对自己的满意程度)
    2. 自我证实(self-verification,维持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

    对1来说,几乎所有人都有自我提升的渴望,喜欢积极反馈;但另一方面,对2来说,正面自我概念的人会倾向于听到更多的赞扬,而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反而不喜欢只有赞扬的伴侣(这与他们的自我概念发生冲突,使他们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失调),而更喜欢那些证实自己很糟糕的人,这样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伴侣更亲切,更理解自己。换言之,不同的自我概念会导向不同的伴侣选择,人们会更愿意选择能使自己自我概念维持一致的伴侣。

印象管理

四种营造印象的方法:

逢迎讨好(ingratiation)策略,帮别人的忙,夸赞别人,谈及共识,装作可爱而大方,总之,尽量让自己显得充满魅力、讨人喜欢。

自我推销(self-promotion)策略来向他人描述自己的成就,或颇具策略地公开展示自己的技能。自我推销是职场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Nezlek et al.,2007)

恐吓(intimidation)人们把自己描绘成无情、危险和凶恶的形象,以使他人顺从自己。

恳求(supplication)的策略,人们看上去显得无能或体弱,以逃避责任或求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能力:能否根据不同人不同情境灵活调整自己的印象管理的能力。能力高者往往善于与人交际,交往的人往往可能在某一方面具有专家式的经验,且共同点较少;能力低者的朋友往往共同点较多。

当然这里不是说能力高就是好事。事实上,由于他们实在过于灵活,懂得在某些时间避开一些不适宜的话题,同时对每段关系的投入较少,这使得他们在早期相处时进展迅速,却会在后面遇到瓶颈。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以下这些因素影响到我们判断伴侣的准确程度:

  • 了解

  • 动机

    我们了解他人的动机越强,我们就越能准确地了解他们(所以,短期刚结婚的伴侣,对对方的预测准确度,反而高于那些久婚的伴侣)

  • 伴侣的易理解性

    不同的特质,观察理解的难度不同。

    比如对于善于社交和性格外向的人,人们更可能认为他们喜欢热闹、为人友善,但神经质程度高的人却不易让人觉察(Vazire,2010)。

  • 知觉者的能力

    情绪智力:人们觉知、利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高的人,易于感受到他人的感受,同时也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情感,避免过度的反应。(以前的自己这方面就不大行?)

  • 危险的知觉

    伴侣会对对方真实的可能会对自己的感情带来危险(例如,看着帅哥美女流口水,主动加vx)的行为产生愚钝的知觉,这有利于保护自己的认知一致,也有助于维护感情稳定(毕竟这种担忧肯定是有害无益的,而对于痴迷型依恋的人来说,这份准确的知觉反而会害惨他们)

  • 知觉者的影响

    自我实现预言的影响。

ch5 沟通

简单沟通模型

如你所见,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会有内在和外在的噪音,而这导致了人际隔阂,即传递者的意图和接受者受到的影响并不相同。

非言语沟通

五种功能

表现渠道

非言语沟通的表现渠道非常多:

  • 面部表情

  • 注视行为

  • 身体动作

    具有异性典型动作特征的人非常有可能被判断为同性恋,而且这种知觉常常是正确的。

  • 身体接触

    当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时,彼此身体的接触也往往会增多(Emmers & Dindia,1995),这是好事。充满爱意的身体接触实际上有益于我们的健康:经常与伴侣接吻能降低你的胆固醇(Floyd et al.,2009),一周进行3次30分钟的头部和颈部按摩可以降低你的血压和应激荷尔蒙的分泌(Holt-Lunstad et al.,2008)。身体接触显然能传递亲密和关爱,同时具有保健功效。

  • 人际距离

  • 副语言(如节奏、音调、语速等)

此外,非言语行为上与他人相似似乎是具有奖赏意义的。换言之,发生非言语的模仿,往往会使我们感到高兴而舒心。

对非言语信息的敏感度

另外,对非言语信息的敏感度会影响伴侣一方的奖赏价值。非言语方面的沟通越是不良,越是会导致亲密关系的不满意。并且事实上,几乎所有这类情况都是丈夫的非言语感知度低,或者容易出错。平均而言,女性具有更好的非言语才能,也更致力于沟通任务。

言语沟通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是衡量亲密程度的指标之一。

社会渗透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通过人际沟通的系统性变化而得以发展。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增加。

与熟人早期交往的自我表露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换言之,你自我表露得越多,对方也会如此。当然,这最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好保持耐心,以免留下糟糕的印象。

人际亲密过程模型认为只有满足某些条件,两人之间真正的亲密感才有可能建立(Reis & Shaver,1998)。这个“某些条件”就是应答性

当我们对他人敞开心扉,我们希望自己的表露能引起他人明显的兴趣、同情和尊重。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他人表现出应答性(responsiveness),以证明他们理解和关心我们。如果他们应答适当,就能建立互信,表露会加深,亲密感也会增加;反之如果他们看来漠不关心或心不在焉,我们就会向后退缩,表露就会减少。

所以,两个人变得亲近的三个条件:

  1. 有意义的自我表露
  2. 对彼此的个人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especially for 异性恋 men)(说起来就是,不要自说自话,要学会听女孩子说话)
  3. 双方都认识到对方具有应答性

秘密和禁忌

长期来看,没有任何关系能够维持全部的开放和坦诚。即使尝试这样做都是错误的:亲密的自我表露和选择性地保留一些秘密都能促成婚姻的美满

总的说来,亲密关系中禁忌话题越多,伴侣间的满意度就越低,除非他们认为避开敏感话题能改善和保护他们的亲密关系(Dillow et al.,2009)。因为怯懦或能力不足而逃避讨论,会降低伴侣的满意度,但有礼貌地一起努力维持伴侣关系很少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自我表露与满意度

自我表露(ps 应当与沟通情境相符合)不仅有益于人际关系,也有利于身体健康。

有一种自我表露你绝对应该积极地勤加练习:告诉你爱的人你爱他。你诚实表达的钟爱、关心、温情和呵护对于想亲近你的人都是巨大的奖赏(Floyd & Pauley,2011),心中光有爱还不行,你还必须清楚明白地传达出来(Horan & Booth-Butterfield,2010)。本段真正的要点是:充满深情的沟通不仅能让你的伴侣得到肯定与愉悦;显然还对你有益。

言语沟通中的性别差异

  • 女性的谈话中经常出现的是情感和人物话题,而男性倾向于谈论更客观,不带个人色彩的内容(物品、活动、政治任务,整活)。但彼此互动的差异并不明显。

  • 女性的说话往往更为间接,会使用模棱两可的话来缓和主张。

  • 男性和女性其实都很健谈。虽然男性不如女性那样经常畅所欲言,但如果他们开谈,则往往滔滔不绝,且不容打断。

  • 在已确立的人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表露。

    这样的一个后果是,男性需要女性来得到温情和依赖,但女性不需要男性来避免孤独。

  • 交谈反应性上的个体差异:有些人能快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组织成文字,而有些人则必须深思熟虑。

沟通障碍

  • 沟通不良

    • 在表述意图上表现得很糟糕,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意图。

      • 倾向于数怨并诉(kitchen-sinking),因而经常偏离主题(off-team)。
    • 他们倾向于以消极的方式对伴侣“读心”。

      • 很少有耐心仔细思索伴侣所说的话,反而仓促地得出结论(常常假设最糟糕的情形),并根据自己揣测的伴侣意图突然改变做法。
    • 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消极情感。

      这类有破坏性的交往通常以批评(criticism)开场,攻击伴侣的人格和品德,而不是针对引起抱怨的具体行为。比如不去讨论某个特定的令人懊恼的事件(“你把用过的湿毛巾丢在地板上让我很生气”),而是全面指责对方的性格缺陷,这样的批评只能使伴侣交往的矛盾更加激化(“你就是烂人一个!”)。不良沟通还包括经常以侮辱、嘲笑或者充满敌意的幽默等形式表现的蔑视(contempt)。伴侣对这类攻击通常的反应是防卫(defensiveness);伴侣通常会寻找借口或者拒绝反向抱怨,激烈地发起反攻,以保护自己免受不合理攻击的伤害,而不会认为这种话糙理不糙的抱怨合情合理。

      最后,不幸福的伴侣在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消极情感(Gottman & Levenson,1992)。他们常常对伴侣的抱怨报以讽刺挖苦,贬低和鄙视伴侣的人格。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类有破坏性的交往通常以批评(criticism)开场,攻击伴侣的人格和品德,而不是针对引起抱怨的具体行为。比如不去讨论某个特定的令人懊恼的事件(“你把用过的湿毛巾丢在地板上让我很生气”),而是全面指责对方的性格缺陷,这样的批评只能使伴侣交往的矛盾更加激化(“你就是烂人一个!”)。不良沟通还包括经常以侮辱、嘲笑或者充满敌意的幽默等形式表现的蔑视(contempt)。伴侣对这类攻击通常的反应是防卫(defensiveness);伴侣通常会寻找借口或者拒绝反向抱怨,激烈地发起反攻,以保护自己免受不合理攻击的伤害,而不会认为这种话糙理不糙的抱怨合情合理。接下来伴侣可能会出现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拒绝合作的石墙(stonewalling),面对乱糟糟的情境退守到石头般冷漠的沉默中(Papp et al.,2009b)。人们或许会认为不再争辩会改善当前的情形,但伴侣没有反应更令人生气(Williams,2007)。石墙一般传达出的是“反对、冷冰冰的距离、沾沾自喜”,而不是对伴侣抱怨的适度认可和关注(Gottman,1994b,p.94)。最终可能会出现毁灭性的交战状态(belligerence),伴侣一方会咄咄逼人地完全拒绝另一方(“那又怎样?你到底想干什么?”)

  • 应该如何做?

    • 精确表述。

      XYZ陈述: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 (标准的行为描述),“我感到Z”(第一人称陈述)。

      重点一是描述具体行为,减少普遍性(不要说总是!!!);二是第一人称描述,辨识自己的情感。

      尤其是,当你遇到别人失去亲友,而痛苦不堪时,合适的步骤应该是:

      1. 应当提及亲人死亡的事实
      2. “为你感到悲痛”,然后打住
      3. 不要劝他放开!!千万不要鼓励他化悲愤为力量之类!!他现在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有人忽视了他此时的感受,想直接拉着他走出来,还觉得自己很正确。
    • 积极倾听

      1. 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2. 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应答性!

      两个颇为有效的方法,一是复述,尝试复述自己对伴侣的话的理解,从而促进互相理解,并且表示关注。二是知觉检验,即让伴侣评价你对对方的感知是否正确。

    • 守礼而镇定

      因而,在被伴侣激怒的时候能保持清醒,在开始生气的时候能冷静下来,都是非常可贵的技能。如果把愤怒诠释为只是思考问题的另一种方式,你的沟通会更好。

      更有适应价值的想法是,“哈,挚爱我的人持反对意见。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而不应该这样想“她/他没有权利这样子数落我!”

      一方面,个人认为应当认识自己,辨识自己的情感,明白自己的情感不应该被他人拿捏;其次,在实在忍不了时,可以选择先冷静一会,哪怕10min,这样沟通的效果也会好很多。

    • 尊重和确认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validation。并不需要一定与伴侣观点一致(插一句,这也不可能),但是应当承认其合理性,表达尊重。

      个人觉得,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是我愿意尊重你的想法,去理解你这个人,这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虽然,有些圣人)

    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像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求、请求,抑或是将生气理解为需求的未满足,总之,重合度很高。

ch6 相互依赖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我们与别人的交往过程

社会交换

相互依赖理论:人们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的人际交往。

(奖赏:一切使我们感到满足和愉悦的东西

代价:一切具有惩罚性的,不快的经验。特别是,心理负担也属于代价的一种,如对亲密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伴侣缺点的沮丧等)

社会交换:与他人相互交换理想的奖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var 奖赏
var 代价

var 结果(outcome)=奖赏-代价

var 比较水平CL(comparison level)=我们认为自己应当得到的结果值

var 满意度=结果-CL

var CLalt(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转投可以选择的更好的伴侣或情境,所能得到的结果

var 依赖度=结果-CLalt

由是可以根据幸福程度和依赖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四类:

较小利益原则:lesser CLalt, more power in relationships.

经济论

一般来说,代价给人带来的影响往往比奖赏更多

这些沮丧事件,即使为数不多也影响深远,因为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行为比相同数量的正面行为有着更大的心理影响力。看来,“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Baumeister et al.,2001)。

事实上,把奖赏-代价比维持在5:1及以上,往往亲密关系更为和睦。

另一方面,奖赏和代价的作用往往是独立的。

再者,人们对于奖赏有接近动机,对于代价有回避动机,两者动机的强弱会存在不同,且往往接近动机越强,越关注亲密关系中获得的奖赏,更能带来长期的好处。

关系紊乱模型

哪些因素能区分婚姻幸福与欢乐减少的夫妻呢?存在若干区分因素,用心阅读前面章节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些因素。满意的夫妻往往具有低神经症高自尊的特征;即使讨论棘手的难题也带着关爱和幽默不会滋生愤怒;他们遭遇的应激源(如经济困难和健康问题)也相对较少(Anderson et al.,2010;Lavner & Bradbury,2010)。

研究者追踪了82对新婚夫妻4年(McNulty & Karney,2004),结果发现最幸福的夫妻是那些一开始就对婚姻生活有着最现实看法的人。相形之下,那些持有不现实的积极期望的夫妻一旦蜜月期结束,往往会非常失望。(事实上,该追踪研究中仅在4年之后离婚的人就超过五分之一。)

所以,由于

(1)缺少努力(lack of effort);

(2)相互依赖的放大镜作用(interdependency is a magnifying glass)(朝夕相处);

(3)对敏感信息武器的了解(access to weaponry)(伴侣更容易有意或无意抓住你的弱点);

(4)不受欢迎的意外(unwelcome surprises)(致命的吸引,以及孩子的降临必然使婚姻走向黯淡)

(5)不现实的期望(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人们通常不能维持步入婚姻时的那种亲密关系结果(Miller,1997b),在婚姻的头几年里大多数配偶的满意度的确在下降。这些都是亲密关系正常的发展过程,如果你认为自己不会碰到这些问题,那就太天真了。在婚姻道路上的烦恼和麻烦远比你想象到的要多。

贪婪

你可以说,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其彼此的态度是贪婪的,因为他们都希望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奖赏。

由此也可以得出的一个推论是:如果想维持你珍视的亲密关系,最直接的方法仍然是,为伴侣提供高水平的关系结果。

(ps 但是不要做舔狗啊喂!!ta想要什么你就给ta什么,这不代表ta就对这段关系满意啊喂!

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区分两种亲密关系:交换关系共有关系,后者往往代表着更亲密的关系。

但是,无论我们是上述的哪类人,公平在某些领域尤为重要。在家务劳动的分配和照料小孩这两个敏感问题上,保证公平是明智之举。如果这些杂务由双方平均分担,夫妻们往往都会对婚姻感到满意:“当平均分担了家务的重担,夫妻一方都可能会欣赏另一方的贡献,并且会有更多休闲时间来进行共同活动”( Amato et al.,2007,p.166)。

承诺

投入模型:承诺来自于与人们的CL及CLalt有关的社会交换的所有要素

社会学家迈克尔·约翰逊对承诺进行了三种类型的区分:

  1. 个人承诺(personal commitment):关系令人满意,希望关系继续
  2. 强迫承诺(constraint commitment):离开的代价过高
  3. 道德承诺(moral commitment):认为结束关系不道德

这三种类型的影响各不相同,例如:

当人们开始着手漫长的爱情关系之旅时,道德承诺就比个人承诺能更好地预测伴侣关系能否艰难地度过分离的日子(Lydon et al.,1997)显然,即使个体对亲密关系的热情削弱,道德承诺仍能使亲密关系持续。

承诺最重要的结果在于,它会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保护和维持亲密关系,把目光放长远:

  • 促进顺应性行为:在伴侣愤怒时不以愤怒还击(并非软弱,而是为了保护亲密关系不受伤害)
  • 表现出更大程度的牺牲意愿
  • 改变人们对伴侣关系的认知,尤其是在优越感方面:认为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奖赏,付出更少的代价

有必要将取悦症和这种在依赖关系中顺从(有些忍辱负重?)的关系区分开来

如果人们盲目地采取这些行为,常常会招致自我挫败。但是,如果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这样做,而且伴侣双方都这样做,这类行为就能有力地保护亲密关系,并促进与他人的愉快交往(Ramirez,2008)。就这样,即使我们的内心根本上是贪婪的,但我们对好友和爱人常常是无私的、体贴的和关爱的。

ch7 友谊

友谊的本质

一种定义:

有学者把友谊(friendship)定义为“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亲密和扶助,双方彼此欣赏,并企求对方的陪伴”(Fehr,1996,p7)。

那么,友情和爱情,存在哪些差异呢?

  • 承担的责任更少(易于解体)
  • 情感强度更弱(不着迷)
  • 排他程度更低
  • 一般不存在性渴望

具体来看友谊的组成成分:

  • 尊重

  • 信任

  • 资本化(capitalization):与好友分享快乐,好友(经常)反应出的欣喜会增加我们的欢乐

  • 社会支持(感情支持/身体安慰(拥抱)/建议支持/物质支持)

    社会支持价值巨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体接受的这4种社会支持越多,关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就越大(Barry et al,2009)。

    社会支持的价值不容忽视:

    • 具有实际的生理效应

    • 增加幸福感、自尊和对未来的乐观

    • 有些人更擅长提供社会支持(例如,安全型依恋,具有同理心)

    • 最好的支持应该切合被帮助者的需要和偏好。有时善意的帮助也会给人带来不好的感受;有的时候,无形的支持最适合ta的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虽然存在某些始终如一的模式——安全依恋型的人一般喜欢感情支持,而疏远型的人则偏好具体的建议和意见(Simpson et al.,2007)——但我们更需留心朋友的私人偏好和特定环境。

    • 长期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对朋友帮助行为的认知。(客观与主观相结合)

  • 应答性(responsiveness):感知到的伴侣应答性能极大提升满意度。

总的来说,有如下的各处通用的友谊规则:

(也因此感慨一下,现在自己的友谊真的是很少了,一个原因是我虽然待人热情,但是刚开始处的时候我绝对是被动,哪怕是莽一些,只要是让我感知到积极的应答性和主动性,我也会投桃报李的)

友谊的毕生变化

这个地方还是去看原书/自己经历吧。摘录一点自己觉得有体悟的:

  • 比如11~14岁左右的青少年常常把避风港湾的依恋对象从父母转换到同伴;如果有事情令他们不安,他们在接近父母前会寻求朋友的帮助。的确,约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把同伴(一般为恋人而非普通朋友)而非父母视为他们主要的依恋对象(Rosenthal & Kobak,2010)。

  • 对伴侣来说,缺少共同朋友,往往会很艰难。共同朋友多不是一件坏事

    已婚人士有自己的私人朋友没什么坏处,但如果只有独享式的友谊似乎就有风险。

  • 青年人(很多大学生)往往追求形成巨大的社交网络,而老年人的社交圈子更小,朋友也更少。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观点认为,随着有生之年变得越来越屈指可数,老年人交际的目标指向友谊的质量而非数量;他们更注重精选出的深厚友情,不愿发生冲突(Fingerman & Charles,2010),而让更普通的朋友关系自然消失。

友谊的差异

  • 在同性友谊中,男性的友谊往往是“肩并肩,即共同的活动展开;而女性的友谊则更倾向于面对面,即情感的分享和自我表露

  • 女性之间的友谊往往更为亲切紧密。女性在爱情之外仍会向朋友寻求敏感、体贴的理解和支持,而男性通常不会。这并非男性无法做到,而是在社会规范下,男性被认为更具有工具性,这样一来,性别刻板化的男性数量会增加,同时,具有双性化性格特征的男性也会受到情感约束。

    请思考下面这个有启发性的问题(Rubin,1986,p.170):“某晚你回到家里,恋人或者爱人宣布要离你而去,你会向谁寻求帮助?”当研究的参与者真正地思考这个问题时,几乎每位女性都能轻易地提到同性朋友的名字,但只有少数几个男性能做到这一点。

  • 此外,自我监控水平也会影响到友情的差异。水平高的人在友谊中投入的往往更少,但是亲密度看上去会不如水平低的人。

  • 相互依赖的自我构念:指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的人。

    在人心中,相互依赖的信念越强,则该人更可能成为合意的朋友。

友谊的发展障碍

羞怯和孤独。

羞怯:在社交情境下沉默寡言和抑制行为结合紧张不安的综合症状(Miller,2009)

惯常羞怯者的三个特征:

  1. 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
  2. 倾向于怀疑自我
  3. 感到自己能力不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人们的羞怯是暂时性或习惯性的,只要他们胆怯畏缩,就会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与人交往时希望避免的。

(摘录到这里自己的一个看法:对羞怯这个名词来说,是一样重要的)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羞怯的人给别人形成羞怯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又会进一步加深羞怯,进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羞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防止行为失当,但确实是弊大于利。

如何克服羞怯呢?书上没有给出特别具体的解答,就谈一谈我的看法吧。有两点特别要明确。首先,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讨所有人的欢喜。总有人喜欢挑刺,他们自己也不见得多讨人欢喜。最首先的目标还是应该取悦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所有人牺牲自己的需求。其次,很多你脑海中别人对你的负面印象都是你臆造出来的。当然,不喜欢你理解为,“啊,原来我在别人心中那么不值一提啊”云云;我想强调的是,他人不会投注给你这么多的目光,所以你可以放下心里的担子。

孤独:所期待的人际关系数量和质量与我们当前实际情形存在较大差距

两种孤独:

  1. 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因为缺少社交网络
  2. 情感隔离(emotional isolation):因为缺少交心

孤独的消极影响还是挺多的:

  • 生活了无趣味,特别是,孤独者往往对他人持有消极的态度
  • 心不在焉的处世方式,也会引起他人的消极反应
  • 还会引起抑郁
    过度寻求保证:抑郁者持续不断地探查以确保他人喜欢并接纳他人,但当他们得到保证后又质疑这种保证的真实性。
    (捏妈妈的,太像之前的我了吧,捏妈妈的)

如何克服?很关键的两点,一是把自己的孤独的苦恼归因于不稳定的,短暂的影响,二是,小心不要把自己的眼光放得太高。

ch8 爱情

爱情类型

爱情三角理论:爱情由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组成。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爱情,例如浪漫之爱(高亲密高激情低承诺),迷恋(低亲密高激情低承诺),etc

接下来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爱恋。

浪漫狂热之爱

情感唤醒: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吸引力根源于两个因素:

  1. 生理唤醒,如心跳加速
  2. 同时你相信另一个人是你唤醒的原因

吊桥效应是其经典例子。在惊险的吊桥上与女性见面,你更可能爱上她,因为你 会把走吊桥时的心跳加速解释为对她的心动。

此外,人们往往对伴侣有着美好乐观的想法。

一旦产生了浪漫的爱情,人们会开始忽略有关未来伴侣的不好信息,或者重新解释这些信息。

浪漫的爱情还能让我们更容易把有诱惑力的可替代的伴侣抛在脑后。

最后,浪漫爱情会改变我们对自身的看法(自我延伸模型:随着伴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新的社会角色,爱情会使我们的自我概念得到扩展和变化,我们会渐渐了解我们以前所不认识的自己)

相伴之爱

当问及数以百计的结婚至少15年以上的夫妻,为什么他们的婚姻能持续时,他们并没有像浪漫的爱人所认为的那样,会为配偶做任何事情或者失去对方会很痛苦(Lauer & Lauer,1985)。恰恰相反,男女双方提到的两个最多的理由是(1)“配偶是我最好的朋友”,(2)“我很喜欢配偶这个人”。

浪漫的爱情,往往与肾上腺素相关;而相伴之爱,则更多与催产素相关。这可以促进人放松并减少压力。

而且,血液中催产素含量高的人在与配偶讨论棘手问题时往往显得更温和、更善良(Gouin et al.,2010),实验参与者在与恋人争吵时闻到催产素喷剂后会开始变得更放松(Ditzen et al.,2009)。他们还变得对陌生人更为信任(Theodoridou et al.,2009)。

同情之爱

同情之爱(compassionate love):对伴侣的幸福进行利他主义的关心和关注。

这种爱在爱情三角理论里没有提及,不过它与前两者爱情有着较高的相关,但仍然有一定差异。例如,浪漫之爱不免有些盲目,而同情之爱是建立在对伴侣的优缺点的了解的基础上的。“你有许多优点,你也有许多缺点,但我仍然愿意爱你”。

社会学家约翰·艾伦·李(John Alan Lee)提出了另外一套爱恋风格的体系:

不同的爱情,可能是不同的爱恋风格的加权组合。

个体和文化差异

文化

美国人在描述坠入爱河的体验时,比中国人更强调恋人的俊美容貌和共同点,而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多提及温和的性格、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生理唤醒(Riela et al.,2010)..中国和美国的已婚夫妇都会感受到许多温情的关爱和对伴侣的性欲,但也存在文化差异。而在美国,浪漫幻想(认为恋爱就像童话,期望爱上之后就能幸福地生活)更突出,而在中国则更普遍地承认,伴侣也会令你困惑,难以理解,爱情本身有好也有坏(Jackson et al.,2006)。最后,西方国家(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人比东方国家强调相互依赖的人更坚持认为,爱情是结婚的原因(Levine et al.,1995)。

依恋类型

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顺带查到了一篇关于焦虑型依恋的文章,rnm,完全就是我本人。以后专门对它写篇文章。

● 亲密。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一般很重视其他人,认为别人值得信任、可以依赖和心地善良(Luke et al.,2004),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伴侣很坦诚,心情愉快地进行大量的自我表露。而那些不安全型的人则对他人持有戒心。具体来说,高回避的人一般会怀疑他人,认为别人不诚实、靠不住(Collins & Allard,2001)。因此他们往往沉默寡言,很少对伴侣诉说自己的情感和愿望(Feeney et al.,2000)。总的来说,安全型的人与不安全型的人相比,与伴侣的关系更加亲密(Mikulincer & Shaver,2007)。

● 激情。痴迷型的人的生活存在很多戏剧性场景,但大部分并不轻松愉快。忧虑被人抛弃常常使他们紧张不安,他们在亲密交往时体验到的总是提心吊胆的忧虑而不是幸福快乐(Davis et al.,2004)。回避亲密的人则更为疏远冷漠,他们的激情(尽管少得可怜)更加不带有个人色彩。所以,只有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人才能体验到最美妙、满足的性生活,对于这一点你或许不会感到奇怪。安全型的人性生活的次数更多,有着更多的唤醒、更大的愉悦、更多次数的高潮以及更大的满足(Mikulincer & Shaver,2007)。

● 承诺。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更加忠诚于他们的伴侣关系(Mikulincer & Shaver,2007)。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久而久之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有更多更亲密、更积极、更满意的交往(Kafetsios & Nezlek,2002)。

● 关爱和看护。最后,当伴侣紧张不安,需要支持时,不安全型的人并不是有效的看护者,与安全型的人相比,他们提供的安慰更少,也不能让伴侣放心(Simpson et al.,2002)。详而言之,当危难中的伴侣请求安慰和支持时,高回避的人的行为更消极,有时还会变得恼怒(Campbell et al.,2001)。焦虑型的人经常会提供很多帮助,但他们往往是为了一己私利才这么做,希望获得伴侣的赞许。整体来看,对伴侣的同情之爱会因安全型依恋得以提升和增强,而会被回避亲密削弱(Sprecher & Fehr,2011)。

不管咋说,安全型的依恋总是能带来更好的情感体验(不过,另外提一句,并不是说别的依恋类型就没救了哈其实也是可以逐渐在引导下走向安全型的)

年龄

年龄越大越成熟。

性别

有一点很值得一提。在爱情关系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为挑剔,把爱慕之情限制在适配价值更高的伴侣身上。而男性一般比女性更能接受随意的性关系。这个理论非常符合演化学的模型(女性在挑选伴侣时更加谨慎,因为她们的养育成本高了太多太多),但是在社会文化模型里,这种行为的差异的解释是,女性的传统社会地位更低,因此她们挑选伴侣会更加严苛,因为这是她们取得男性控制的资源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这两者理论都能够说得通,然而却大相径庭,实在有趣。

爱情能否持久

sorry,but, 浪漫激情的爱情可能是难以持久的。

  • 爱情常常带有幻想,而这种幻想在时间和现实的影响下会减淡。
  • 柯立芝效应显然佐证了新奇的效用。(什么是柯立芝效应?据说,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有次偕夫人参观一个养鸡场,柯立芝太太注意到一只公鸡接二连三地趴在母鸡身上。夫人甚为这只公鸡的勇猛折服,她让导游把这只公鸡指给总统看。据说,柯立芝听到这只公鸡持久的性能力之后,想了片刻然后说道,“请转告夫人那可不止是一只母鸡”( Walster & Walster,1978)。)
  • 唤醒(身体上的,如心跳、呼吸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消失。

尽管如此,相伴之爱却能长期而持久,而且亲密和激情存在相关,亲密的增加亦会导致激情的增加。

这就是你的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Strong & Aron,2006)。如果对爱人急迫的欲望渐渐演变为平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这种幸福的结果可能会让你成为幸运的爱人。

ch9 性爱

我们希望爱人认为我们迷人,并且也希望我们迷恋他们。所以,如果我们得知伴侣对我们强烈的性欲望显然(至少部分地)是因为某种春药作用的结果,我们就会受到伤害(Morgentaler,2003)

【害羞】

性态度

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接受婚前随意性行为,更可能认为没有爱情的性也可以接受。

传统上,人们对男女采取双重性标准,对有许多性伙伴的男性称为“风流帅哥”,而对女性则称为“淫荡骚货”。但是现在这种标准似乎已经不再存在。

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在改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态度与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相关,如果人们认为这种性取向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他们更可能接受性取向;反之,若认为是后天形成的,则更可能不能接受。

另外,要注意,同性恋也是有演化根源的,并不是说同性恋很少有后代所以基因无法被选择。相反,在一项相关男同的研究中,男同虽然很少养育他们自己的后代,但是他们的姐妹们却有更多的孩子。

最后,性态度在不同文化中也会有差异。

性行为

亲密关系中性行为最重要的特点是:性生活为伴侣双方所期待,并且双方都能得到满足。

综合多种性爱的理由,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情感沟通
  2. 身体接触
  3. 实际用途(生育/使伴侣嫉妒)
  4. 不安全的理由(提高个体的自尊/防止伴侣移情别恋)

男女都有可能1,但男更有可能产生234之类的动机。

就不贞而言,男性相比女性的确更有可能欺骗自己的伴侣,对性行为态度更加宽容。但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这和社会性性行为取向相关。开放的性行为取向更可能产生更多的性伴侣,或者婚外情。而且有趣的是,观察者一般都能分辨出哪些是性行为取向开放者,哪些是保守者。

性开放女人的面部特征比保守的女人总显得有些男性化,更明显的是,虽然她们更吸引人,但男人认为她们并不适合做长期的伴侣。她们显得可爱,但与其他女人相比似乎不值得信赖(Campbell et al.,2009)。性开放的男人看上去也很有阳刚之气,但女人更喜欢性保守男人的面孔,认为他们更适合做长期的伴侣(Boothroyd et al.,2008);她们似乎意识到开放的男人将来都会成为危险的丈夫。

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有着更高的性驱力(sex drive)。他们比女性体验到更频繁、更强烈的性欲望,通常他们的性活动有着更强烈的动机激励。

现如今,世界上仍然发生着很多不安全的性行为。原因之中有一项叫特殊安全错觉(illusion of unique invulnerability)。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不幸的事件通常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自己不会这么倒霉,所以我们不会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可以预见到的危险。又或者,酒精近视表示,人们在醉酒后思考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会降低。

关于性行为的建议:

不要认为避孕套是打断你们做爱的烦心之物;时机适当时,帮助你的伴侣戴上避孕套,能创造性地、从容不迫地提升而非降低你的兴致和预期。我们还建议,当你的确使用避孕套时,在今天,比不使用避孕套能给伴侣双方传递出更多的尊重、关心和关注。说服你进行不安全性行为的新伴侣,很可能不如乐于尊重你意愿的伴侣珍视你和你们的亲密关系(Otto-Salaj et al.,2010)。请理直气壮地要求新伴侣使用避孕套,你当然不必为此感到尴尬。如果你提到避孕套,大多数人是欢迎的——如果伴侣不愿意按你期望的去做,你大概无论怎样也不会愿意与此人分享你自己。

性满足

无论性行为的频率怎样,只要它能实现人类对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和交往(relatedness)的基本需要,性的互动就最有奖赏价值。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如果我们日常参与的活动能让我们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即自主),感到有信心和能力来应对(即能力),并且能建立与他人的亲密联系(即交往),我们就会感到很幸福和健康。

如果我们从来不和我们的伴侣真诚、无畏、坦率地探讨我们的性喜好和性厌恶,则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伤害,其重要原因是:在性行为上清晰的沟通与更多的性满足有关(MacNeil & Byers,2009)。那些能坦率谈论性行为的人与那些只会不时地嘟囔抱怨的人相比,前者与伴侣有着更为满足的性互动。

最后,我们要注意性满足并不是在真空中实现的;如果我们对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并不如意,就不可能对我们的性生活感到满足。

最美妙的性行为似乎还依赖于:

● 个体特殊的性欲望能得到伴侣的理解和尊重,这样他/她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 重视自己的伴侣并致力于维护好伴侣关系,

● 愉快地彼此相处,不论是在床上还是床下。

ch10 压力与紧张

感情创伤

尽管负面事件的具体表现千差万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Leary,2005):负面事件的出现,表明我们得不到伴侣的爱慕和尊敬。如果我们感知到的关系价值低于我们的期望,就会感觉受伤。

他人温和的拒绝带来的感受通常和更大程度的拒绝一样糟糕。但他人对我们接纳的减少可能影响更大,特别是发生在矛盾情感和主动拒绝这一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喜欢我们的人们突然变得不怎么喜欢我们了。

显然关系贬值(relational devaluation)——即我们感知到的关系价值减少或者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明显下降——带给人的感受尤为可怕,会引起多种痛苦的情绪反应。高忧虑被弃的人受到关系贬值的伤害要远甚于那些忧虑较低的人(Besser & Priel,2009)。(你可以想象到,他们紧张害怕,唯恐别人不再爱恋他们,这会充分地放大他们感受到的伤害。)而高回避亲密的人在他人回避时体验到的痛苦较小;当你在一开始就不希望和别人太亲近时,拒绝带来的伤害就较小(Feeney,2005)。

伴侣排斥

亲密关系之中也会经常出现人际拒绝,这就是排斥(ostracism),即受到身边人的忽视和“横眉冷对”。排斥者们往往会冠冕堂皇地认为他们的排斥行为是一种惩罚伴侣、避免对抗或者在冲突之后平复心绪和低调处理的有效手段,而且他们通常还相信排斥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人际目标。然而,被排斥者一般并不认为伴侣的退避行为是友善或者有效之举,相反,他们通常认为排斥只会损害他们的亲密关系(Zadro et al.,2008)。如果遭遇冷遇,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有可能结束与排斥者的人际关系,去寻找能更友好相处的新伴侣——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太会遭遇沉默对待。相比之下,低自尊的人会经历更多的排斥,更可能心怀怨隙、对他人报以排斥(Sommer & Rubin,2005)。

嫉妒

嫉妒(jealousy)包含多种情感体验,既有悲观失落也有因伴侣具有吸引力而产生的自豪感,但界定妒忌最恰当的三种情感是:伤害、愤怒和恐惧(Guerrero et al.,2005)。

反应性嫉妒(reactive jealousy)是指人们在觉察到自己所珍视的亲密关系面临实际的威胁时产生的嫉妒心理(Bringle & Buunk,1991)。令人忧心的威胁或许并非当前事件;它可能发生在过去,或者预计发生在不久的将来(比如伴侣表示出要与其他人约会的意愿),但反应性嫉妒始终是针对现实的危险而产生的。

相形之下,怀疑性嫉妒(suspicious jealousy)是指伴侣并没有不端行为,个体只是由猜疑所引起的嫉妒。

当人们的替代伴侣很糟糕时,就会感到非常需要当前的伴侣——即他们的CLalt很低——任何足以威胁他们亲密关系的事件或行为都是致命的。相反,那些有着合意替代伴侣的人不容易嫉妒,因为就算当前的亲密关系了结,他们的损失也较少(Hansen,1985)。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感到自身能力不足,则嫉妒会增强(White,1981)。

如果嫉妒有道理,情敌也真实存在,人际专家都建议我们要努力降低亲密关系排他性和自我价值观之间的关联(Salovey & Rodin,1988)。

警示:不论你是否拥有自己伴侣的爱恋,如果你不能确信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那么这很可能危及你和伴侣的健康。

欺骗和说谎

欺骗者猜疑(deceiver’s distrust):当人们对别人说谎时,他们经常会认为谎言的接受者也因此不值得信任。

在人们认为最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中,伴侣很少说谎,部分原因是说谎侵犯了共同期望的诚实和信任。要保守秘密并不容易。即使你的谎言没有被揭穿,它们也会破坏亲密关系的氛围,引起没有根据的猜忌和怀疑。如果谎言被戳穿,你就会承担风险,你的谎言会被伴侣看作本章接下来的问题:背叛亲密伴侣。

背叛

我们不会总是受到所爱之人的伤害,但所爱之人带给我们的伤害是任何其他人造成的伤痛所不能比拟的(Miller,1997b)。

宽恕

宽恕通常能改善亲密关系。打击报复很少能使我们的伴侣洗心革面、改邪归正,但宽恕可以;如果人们得到宽恕,他们一般会变得更为悔恨,这使他们不太可能重复犯错(Wallace et al.,2008)。宽恕还能促进建设性的、开诚布公的沟通,这样伴侣们才更有可能解决问题,今后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当然,如果伴侣偶尔有不良行为并且值得原谅,那么宽恕有益,但如果伴侣没有悔意,宽恕实际上有害,会削弱你的自尊(Luchies et al.,2010),延缓任何问题的解决(McNulty,2010)。

ch14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 通常期望男性具有的行为风格——鼓励他们果断自信、自强自立而非温情脉脉、亲切体贴——并不能把他们训练成长期亲密关系中最理想的伴侣。

● 低自尊的人常常会小题大做或者知觉到根本不存在的排斥,从而破坏他们自己的亲密关系。

● 临近、熟识和方便能决定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到底能否开始。我们与许多人都可以建立美满的亲密关系,只不过我们遇不见他们而已。

● 长相很重要,如果你的外貌没有吸引力,很多人会忽视你,不想与你结识。

● 我们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般了解或理解自己的浪漫伴侣;甚至在成功的亲密关系之中也会持续存在很多错误认知。

● 当我们开始结识别人时,他们会努力给我们留下好印象,但一旦我们喜欢或爱上他们,他们就很少努力保持礼貌、端庄和愉悦。

● 在非言语沟通方面男性一般不如女性做得好,非言语沟通的缺陷与亲密关系的不满存在相关。

● 我们常常认识不到:当我们与伴侣谈话时,伴侣并没有接受到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

● 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我们与伴侣偶尔刻薄或挑剔的交往比我们为他们做的千桩好事更有影响力。

● 长期来看,亲密关系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比我们预计得要大得多。

● 浪漫、激情之爱是我们选择结婚的主要的理由之一,但久而久之它一般会减少。

● 约有三分之一人的不能轻松舒适地对待相互依赖的亲密感;他们要么担心伴侣不够爱自己,要么在走得太亲近时感觉不自在。

● 男性一般比女性期望更多的性行为,挫折感常常由此而起。

● 或迟或早,我们的伴侣都可能以某种方式背叛我们,给我们造成伤害和痛苦。

●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 平均来看,婚姻并不如过去那样幸福,离婚现在更为普遍。


Pexels 上的 Ata Ebem 拍摄的图片


Reread《亲密关系》
http://baokker.github.io/2022/01/31/Reread《亲密关系》/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2年1月31日
更新于
2022年5月2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