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型依恋人格&《关系的重建》读后感

前言

reread《亲密关系》的时候,读到了焦虑型依恋人格这个名词,一时记不起来是什么意思。于是Google搜索一番,发现了新天地。感觉这个名词很好地形容了我自己的很多状态,让我对自己的认知又有了很多的了解。

在搜索的过程中,被安利了一本关于依恋风格的书——《关系的重建》,前些天翻看了一遍,例子举得有些多,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是里面的干货确实值得一读,特此摘录,并且附上我的一些感想。

先是摘录之前读到的一些关于焦虑型依恋人格的信息,再是我从《关系的重建》中获得的一些干货。

焦虑型依恋人格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3873090

原文已经写的很好了。我想在这里说说为什么这篇文章,或者说这个术语名词,会这么戳我。

这篇文章里,我觉得有若干地方非常符合之前(乃至于现在)我的一些情况,可以说是令我惊呼的程度。譬如说,之前我会经常缺失安全感,怀疑自己要被抛弃(不管是以前的密友,还是现在的伴侣,都产生过类似的想法);过度关注对方的种种细节,并且予以其最坏的解读(ta是不是要离开我了?);非常敏感,会从对方的种种小细节里“推演”出对方不再爱我,而实际上只是让自己难过,让自己扎心,缺乏实际有效的沟通;觉得自己的付出已经很多,而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付出是否让对方看到了,或者是不是对方想要的;会因为对方的一句否定,否认自己的价值……很多说的,都是我以前会有的定势的思维,是我绕了很大圈子,也伤害了不少人的心,才意识到的思维误区。事实上也是,当初大家的心智都还没那么成熟,根本就还没到这一层【捂脸】,更别谈帮别人拉出来了。

解决方法呢,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对自己建立起完善的认知。认识自己的思维,还有认清自己的需求,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之前我常常会因为一点冲突,或者是因为伴侣一时没理我,把自己急得不行,挤破脑袋地在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拼命地想求对方的原谅,而且举措往往很冲动,很情绪化。但是也是后来才意识到,其实自己这样子反覆地给自己找罪受,无非是想办法缓解自己的焦虑,把自己真正的需求隐藏起来。为什么要隐藏起来呢?一是因为害怕自己违背了对方,对方就会离开,这(也是后来才意识到)显然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二是在潜意识中,总是给对方作出最坏的预计,觉得对方并不会愿意改变自己来满足我的需求。这也不对,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去尝试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这对我来说怎么不算亏。如果对方愿意听我的想法,那我的需求可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如果不愿意,那也不亏,因为我借此能试出真心。

很多地方都说,依恋风格的形成,和童年时父母的照顾方式相关。能够及时得到关爱的,就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风格,反之要么焦虑要么回避,看上去都很不好。也因此有评论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竟需要一生来治愈”。不过我倒是觉得,人本身是流动的,其依恋风格萌生于童年,但也会受到后来的重大感情事件等的影响,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很多时候,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关系的重建》

依恋风格

成人的依恋主要表现为三种依恋风格,或者说是人们在恋爱关系中感知与反馈的习惯。依恋风格会影响我们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风格:

  • 焦虑型(20%)
  • 安全型(>50%)
  • 回避型(25%)
  • 焦虑-回避型(极少数)(3~5%)

依恋风格会受到父母的照顾方式的影响,但也会受到我们的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需要依恋的。所谓依恋悖论,就是说,人们彼此的依赖关系越是有效,个体就会越独立勇敢。换言之,就我看来,独立并不是说所有事情都由自己承担,不依赖他人。

如何解读依恋风格呢?有如下的一些描述,书上(以及我相信网上应该也有)给出相关的测试,可以用于你和你的伴侣:

(个人是妥妥的焦虑型无疑了..)

同时,书中给出了如下评判的“黄金法则”:

  • 确认对方是否渴望亲密的行为。
    这可以用于判断是不是回避型。
  • 确定他对于恋情的投入程度,以及对遭到抛弃的敏感程度。
    这可以用于判断是不是焦虑型。
  • 不要依靠某种“症状”就一概而论,要从各方面来进行判断。
  • 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并且观察他的反应。
  • 仔细观察那些对方不愿说的话,不愿做的事。

(当然,很少有人会处在极端上,大多数人是处在中间的地带上)

焦虑型

过度敏感的依恋机制

实验发现,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在观察画面中的情绪时,相比其他依恋人格,更快地观察到情绪的变化,无论是从平静到产生情绪,还是从情绪变向平静。

这类人的特点在于,会频繁地产生激活策略,迫使他们确认他们的亲密关系:

  • 你的伴侣在脑子里挥之不去,以至于难以对别的事情集中注意。
  • 只记得他们的优点。
  • 极度崇拜他们,高估他们的才华与能力并且妄自菲薄。
  • 只有在与他们产生联系时,焦虑感才会暂且消失。
  • 坚信他们是你的唯一挚爱,比如说:
    • “我本来就没什么合得来的人——又怎么可能再找到一个跟他一样的人呢?”
    • “遇到一个新的朋友得花上若干年,我会孤独终老的。”‘
  • 坚信即使你在这段关系里并不开心,也不应该放手,比如说:
    • 她离开我以后,一定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伴侣——不过那可就是别人的了。”
    • “他会有所改变的。”
    • “每对伴侣都是有点问题的——这样看来,我们也没什么特别的。”

这些还只是比较正面的,当他们没有收到及时的反馈时,会产生防御行为,本质上还是为了取得对方的关注:

太想与恋人取得联系:

  • 不断地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
  • 痴痴等着对方的电话;
  • 在你伴侣公司楼下闲逛,只为早点见到对方。

退缩:

  • 沉默不语,佯装专心地阅读文件,假装不理会你的伴侣;
  • 故意不说话;故意和别人讲电话,不理你的伴侣。

计分策略:

  • 记下对方时隔多久接起了你的电话,并在今后也隔那么久接他的电话;
  • 在产生矛盾以后,等着对方先开口“破冰”,否则就一直采取冷战。在瑞恩发现肖娜挂电话以后,决定再也不发信息给她了,这就是一种计分策略:她要是不接我电话,那我就不发信息给她。

表现出敌意:

  • 在对方说话的时候翻白眼、不看着他,或者直接起身出门,而表现敌意非常容易将内在的小分歧转化为严重的争吵。

以分手相要挟:

  • 提出一系列威胁,比如:“我觉得我们到头了,我一刻也无法忍受了。””我看出来了,我俩根本不适合!””没了你,我能过得更好!”,这一切只是希望对方挽留你。

玩些小把戏:

  • 假装很忙碌,无暇顾及对方的样子。比如不接电话,或者编造一些莫须有的事务安排。

让对方吃醋:

  • 准备约某位前任吃个午饭;
  • 跟朋友一起去单身酒吧玩;
  • 跟伴侣说,今天某个人跟你调情了。

我自己总结焦虑型的人群的特点就是:想和伴侣建立亲密的联系,但是又担心自己的行为让对方不满意,让对方离开,因此迟迟不能作出有效的沟通,真正表达自己的需求,还让自己看上去很受伤(好吧,也确实很受伤,我承认)。

那么焦虑型的孩子们应该怎么做呢?书中如下解答:

对于未脱单的孩子们,尽量保持和回避型伴侣的距离,去尝试和安全型的伴侣交往,因为确实挺有可能让自己非常受伤: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恋爱关系中,焦虑型的人常常会遇见回避型的伴侣:

  • 回避型人群很容易长期流于广大交友队伍中,寻觅新的伴侣,因此,遇到他们的可能性就更高。
  • 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结束恋情并且重回单身队伍的时间间隔总体来说比较长,因此不太容易遇到他们。
  • 回避型依恋人群很少爱上同类,比较倾向于和其他依恋风格的人交往。

在恋爱中,焦虑型的孩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正视并接受你的真实恋爱需求。
    认识你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接受它们,乃至于在后来能够理性看待自己想法的前提下,思辨自己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实际上会为关系带来困扰。
  2. 事先辨别出回避型的人,尽量规避与他们恋爱。
  3. 约会新技能:做真实的自己,进行有效的沟通。
    减少自己的包装,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对对方的看法。虽然我觉得,考虑到我看的一系列社科类的书籍都来自西方(),因此在他们的文化情境下,直接表达是一种自然的方式,而在我们的语境里,更喜欢委婉表达;但是尝试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确实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让自己丰富起来
    多认识人,不要被以前的老渣男吊死在一棵树上,你值得更好的(突然鸡汤)。
  5. 给安全型恋人一个机会
    可能还是希望避免一个思维误区,就是把在和别人交往中那种心伤深透的感觉当成是恋爱()那是受罪()仅仅是过度地激发自己的依恋机制。

回避型

回避型同样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会采取去激活策略:

  • 即使在一起好几年了,还是常常感觉到没有准备好和伴侣定下来。
  • 总是会将伴侣的小缺陷扩大,比如对方的说话方式、穿衣品味、吃相等等,甚至会感觉这些小缺陷影响了你对于恋爱的情致。
  • 在分手后总也忘不掉前任(稍后会详述这种“幽灵般”的前任情况)。
  • 会与他人调情,而这正是导致亲密关系失去安全感的一个很有杀伤力的方法。
  • 不愿说“我爱你”,而这往往表示你对他还有感觉。
  • 在恋情发展很顺利时,突然把他推开,比如在一次很浪漫的约会之后,几天都不再给对方一个电话。
  • 会产生一些没有未来的爱恋,比如恋上已婚人士。
  • 对伴侣保留自己的小秘密,通过保持神秘来捍卫自己的独立性。
  • 抗拒身体接触,比如不愿和伴侣同床、抗拒性生活,与伴侣同行的时候也会保持几步之遥。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群,总会下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这些去激活策略,以此来防止伴侣(或潜在伴侣)挑战自己的权威。但是假以时日,这些小伎俩反而会让你在恋爱时倍感痛苦。

对此,回避型的人如果想改变自己,应该怎么做?(额,或许更可能是采取回避吧【笑】)

  1. 学会识别去激活策略。不要那么急着觉得对方不是“对”的人,急着想把对方推开。
  2. 别再执念于自我依靠,转而关注互相支持。
    依恋悖论里已经提到过,相互的依赖能使彼此更独立更勇敢。
  3. 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啊,安全型真好)
  4. 注意你对伴侣行为的误解。尽量还是不要消极解读的好()
  5. 列一个爱情感恩清单。
    这里面的逻辑的关系是这样的,回避型的人会试图回避关系,保持距离,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对伴侣消极解读。为了避免这种对感情无益的解读
  6. 杜绝“幽灵般”的前任。
    同上,怀念前任有时也只是一个去激活策略,以此保持自己和伴侣的距离。
  7. 忘记那个“理想型”。
    同上,还是去激活策略()
  8. 采用注意分散策略。
    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在注意分散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与伴侣靠近。

安全型

都好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安全型也并非一成不变,说不定被带坏了就黑化了呢~

  • 最佳冲突克星 ——在争吵中,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不会表现得回避畏缩,也不会试图去伤害和攻击对方,反而会努力将激进的局面平复下来。
  • 善于调整心态 ——他们并不会因为诟病而气馁。他们十分乐于反思和检讨自己的行为,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愿意调整自己的信念和策略。
  • 期望有效沟通 ——他们希望自己的伴侣多一些理解和反馈,他们自有这种能力,将自己的感受从容而精准地传达给自己的伴侣。
  • 拒绝感情把戏 ——他们期望亲密感,也相信对方和自己一样,所以何苦去玩什么把戏呢?
  • 不抗拒亲密,不刻意划界 ——他们乐于追寻亲密感,也不畏惧于“沉迷恋情不可自拔”。因为他们不像焦虑型人群一样,成天担心自己在恋情中落入下风,也不像回避型人群一样,需要消退激情。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情感上,他们都非常享受亲密感的存在。
  • 容易宽恕他人 ——他们总会将伴侣的出发点假定为善意的,因此即使是伴侣伤害了他们,也非常容易宽恕对方。
  • 接受身体和感情的合二为一 ——并不需要刻意与对方分开,来营造距离产生的美感。能够在身体和情感上同时与伴侣产生融合。
  • 将伴侣视为掌上明珠 ——一旦你成了安全型人群的亲密伴侣,他们会对你充满爱和尊重。
  • 努力增进彼此感情 ——他们对自己的亲密关系充满乐观和自信,总是带着善意揣测双方的感情。
  • 伴侣愉悦为己任 ——他们希望对方对自己充满爱与责任,而自己也以此回报对方。

安全型的伴侣会为伴侣建立安全基地:

  • 积极回应: 对于对方的焦虑不安表示积极地回应;如果对方很需要你,一定要给他们一个依靠的肩膀;无微不至地关怀对方,及时表示安慰。
  • 不要过多干预: 为对方的努力提供幕后支撑;在帮助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方法,让对方感觉自己并不是无能的。放手让对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非一直力求掌控局面、事无巨细地干预对方,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一直以来,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经常会越界,总是想尽全力的帮助别人,但是没有意识到他人自我成长的可能性和积极性)
  • 及时鼓励: 对于对方设立的学习与自我目标,及时表示鼓励与接纳,以此建立起他们的高度自尊。

对我来说,可能这些文本的意义,更多地是为我提供了一种“范例”,告诉我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可能带来不适的。

接下来,讲讲不同依恋风格的冲突:

焦虑-回避型陷阱

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人经常可能结为伴侣,并且时常陷入让双方都很不适的巨大痛苦中。一方面,焦虑型的伴侣,由于依恋机制被激活,会不断通过各种措施(正面的,防御性的)来获取亲密感;而对于回避型的伴侣来说,ta们会尽力躲藏,保持与伴侣的距离,正所谓..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笑】

焦虑-回避型亲密关系的典型现象:

  1. “过山车”效应,忽上忽下。
  2. 情感“跷跷板”。在亲密关系中,回避型的恋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更独立,更“高人一等”,而焦虑型伴侣则会不自觉地感到“低人一等”
  3. 长久不稳定
  4. 争吵只是假象。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但本质上是,不同类型的人对不同的亲密程度的需求。
  5. 最亲密的敌人
  6. 落入亲密陷阱。觉得对方并不适合你,但是你离不开ta。

解决方案在于,建立彼此的安全感,重新思考自己的依恋机制。至少意识到有这么不同的依恋风格的人存在,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典型的焦虑型思维:

  • “读心术”:嗯,我就知道他肯定是要离开我了。
  • 我注定要孤独终老了。
  •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 “全或无”思维:我把一切都搞砸了,我拿这种情况无能为力了。
  • 我再也不吃这一套了,我要让他好看!
  • 好像事情不太对劲儿,哎,对我来说什么都不太对劲儿。
  • 我待会儿得去看看他,跟他搭上两句话。
  • 他一会最好来求我原谅他,否则我俩就玩儿完了!
  • 要是我更引人瞩目一点儿、再性感一点儿,事情就不会像现在那么糟糕了。
  • 他那么优秀,为什么会同意和我在一起?
  • 一旦发生争吵,脑海里就全是对方的不是。
  • 在争吵渐渐平复以后,又能回忆起伴侣的种种美好来。

典型的回避型思维:

  • “全或无”思维:我知道对方不适合我,肯定是这样的!
  • 以偏概全:我根本不适合拥有亲密关系!
  • 他一直在干预我的生活,我快控制不住了。
  • 自从在一起后,什么都要迁就对方,代价实在太大了。
  • 我想离开这里,我快窒息了。
  • 如果他真的适合我,这些糟糕的事儿就不会发生。
  • 我要是和XX(前任的名字)在一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 恶意揣测:这太明显了,她就是在故意激怒我。
  • 他只是想把我束缚住,这根本不是真爱!
  • 幻想着和其他人产生恋情。
  • 我自己一个人过可能会好些。
  • 哎,他实在太粘人了,真是让人悲哀。

焦虑型

  • 采取防御行为
  • 激活策略:为了重归于好而产生的一切想法、感受或行为
  • 将伴侣供上神坛
  • 在伴侣面前,感觉自己渺小而劣势
  • 在争吵之后,只想起伴侣好的一面而忘却他对你的伤害
  • 在爱情中,太过频繁地触发依恋机制
  • 总是处于感情的“危险地带”
  • 情绪起伏非常大,并且沉浸在喜怒无常之中

回避型:

  • 采取去激活策略
  • 将万事不求人误认为独立
  • 通过贬低对方,来获得自我重要性和自尊的满足
  • 对伴侣吹毛求疵,而看不到优点
  • 对伴侣的行为总是恶意揣测
  • 感觉不到对方的情绪征兆
  • 对前任有着非常的热望
  • 想象着“理想型”的出现
  • 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安全型原则的范例

  • 有空陪伴对方
  • 不过多干涉对方
  • 给予对方支持和鼓励
  • 有效沟通
  • 不耍心机,不玩把戏
  • 将伴侣的幸福作为己任
  • 内心坦诚,在交往时积极而赤诚
  • 就事论事
  • 在产生冲突时,不会以偏概全
  • 防患于未然——在对方的负面情绪爆发之前,就进行一些安抚

亲密敌人:通过以下行为判断,回避型的伴侣究竟是把你当成了伴侣,还是敌人:

  • 你羞于向亲朋好友提及伴侣待你是多么恶劣。
  • 当人们夸奖你伴侣的体贴、随和与细心时,你会感觉心中一惊。
  • 你可能需要通过伴侣和别人的对话,来获悉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 遇到重要的事情,伴侣会优先和他人商议,而不是和你。
  • 你都不确定在面临危险时,伴侣是否会抛却一切与你厮守。
  • 相比于你,伴侣更注重自己在陌生人面前的形象。
  • 看到朋友的恋人对他们体贴入微,你心里很不是滋味。
  • 伴侣常常贬低或攻击你。
  • 伴侣不那么在意你的身心健康。

如果是,可能你一直觉得自己在热脸贴冷屁股,而对ta来说,你的罪状在于,太过于接近ta,超出了ta的舒适区。

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的两个主要目标:

  1. 找到合适的伴侣。(通过对方的反应是否顾及你,考虑这个人是否合适)
  2. 确认这段关系的确符合你的亲密需求,不论是刚开始交往还是交往已久。(增进你的情感满意度)

我想说的是,在有效沟通的过程中,哪怕在最坏的情况下,对方没有给予正面的回应,乃至于回避,这对你来说也是一个有益的信号——ta并非真心待你,你不必把心都牵在ta身上。又或者,可能问题没有得到马上的解决,但是从ta的反应中你可以看出,ta是在意你的,愿意考虑你的感受的,that’s already a big step.

五个法则:

  • 保持内心的坦诚。
  • 关注自己的需求。 保证你的需求得以表达出来,在表达自己诉求的同时,也要将其跟伴侣的心情结合起来考虑。(老非暴力沟通了)
  • 要学会强调重点。(就事论事,对着点上)
  • 不要一味责怪。 千万不要让对方感到自己自私、无能或者愚蠢。情感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赢ta输,而是双方的合作互赢。
  • 要立场坚定,不要步步退让。不要因为害怕自己的需求不被接纳,或者会让他人离开,而委屈自己的需求。

冲突

冲突分为两种类型:

  1. 基本生计型(the bread-and-butter type)
  2. 亲密导向型(the intimacy-centered type)

化解冲突的五条法则

  1. 基于对方的幸福着想。
    还是要提一句,冲突不是零和,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不意味着你自己的幸福本身受损。

  2. 坚持关注问题本身,就事论事。

  3. 避免扩大冲突。

    虽然泰瑞会很生气地威胁艾利克斯, 说自己要一个人去购物——当然她有时候的确会付诸行动,但是她绝不会将怒火扩散到“我真是受够你了!”或者“你还能做什么?自己弄晚饭吧,我不管了!”之类的话。

  4. 愿意包容对方。
    《亲密关系》里也有提到,这种包容并非妥协和退缩,而是牺牲短期的利益以获取长期的和谐和发展,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啦。

  5. 有效地沟通双方的感受与需要。
    经常使用的句式例如:“我觉得你的xxx行为让我觉得很yyy,因为我觉得zzz”(参照非暴力沟通

some principles:(都是我

  • 仅仅一场争吵,并不会摧毁亲密关系。
    是啊是啊,别把人想得太坏。
  • 大胆表达你的担心!别让无谓的担忧缚住手脚。如果你害怕对方拒绝你,也请大胆告诉对方。
  • 别一味觉得对方心情糟糕是你造成的。或许根本不关你的事。
  • 大胆表达出你的需求,相信你的伴侣会在乎与回应你。
  • 别指望对方会猜到你的心思。只要你不开诚布公告诉他,别人永远不会知道的。
  • 别一味揣测对方话语的隐含意思,有所怀疑的话,就开口问吧。

在冲突中,尽量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主要针对的是像我这种容易把事情想得很坏很坏的孩子呜呜)因为坏的打算,往往会演变为自证预言,自己会作出在坏的打算下的反应,从而使对方也以此回应,最后使事态真的往最坏的方向去发展了。

须规避的非安全型冲突策略

  1. 偏离主要问题。
    弄清自己究竟是在哪方面出了问题。

  2. 不注重有效地表达感受与需求。

  3. 反复地人身攻击,诋毁对方。
    就事论事,不要把事情放大!

  4. 针尖对麦芒地互相揭露对方的缺点。

  5. 逃避责任。
    该低头认错的时候就低头认错,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双方都有不对的地方,那也不妨你先做个表率。

  6. 忽视对方的幸福感受。

最后想谈一个现象,说起来可能略显一些渣男/渣女?主要针对的是那种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但伴侣没有义务为我们的需求负责的思维误区。

当潜在的伴侣在亲密关系伊始,就向我们发出“米兰达警告”,宣读“我们的权利”(详见第11章)时,告诉我们对方没有准备好做出承诺,因此也不愿对我们的幸福负责;或者在没有考虑到我们需求的前提下,就单方面宣布两人的长久关系,事实上,我们完全有可能会迅速接受之。

但是我觉得,对方如果不愿意去考虑,去照顾你的感受,那么这段关系同样也是不值得你去苦苦付出的。正如书中所言:

真正的伴侣关系,是两人都认为自己有义务顾及对方的情绪,为对方的幸福负责。


焦虑型依恋人格&《关系的重建》读后感
http://baokker.github.io/2022/02/18/焦虑型依恋人格-《关系的重建》读后感/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2年2月18日
更新于
2022年5月2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