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近期的感想

最近的一些感想。

所谓大学

冯友兰曾言:“学哲学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王德峰在讲《哲学导论》时也援引了这句话,并在后面补上了一句:“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不仅是让学生成为某种人,而且是成为人。”

大学不是教你成为某种人,而是教你成为人

职业学校和高等教育院校区别何在?试想,假如一个人在职业学校里,经过六个月的培训,便可获工作所需的大多技能;而现在许多大学生,读完本科也未必就能适应工作,一些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也让这四年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

就算他奋发图强,努力卷绩点,参加各类竞赛,成为众人口中的那位”大佬“…ta就一定丰富吗?ta成为了那种”优秀的人“,被归入到精英的行列中,但ta本身成为人了吗?

大学理应是开拓视野,认识自己,修养品德,使自己成为人的地方,这才是第一性的。

应试教育

当今许多大学生,都受了应试教育的苦。初中时被教育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的高中;高中时又被教育好好学习,可以考上一所好(对这个好我有若干见解,在此姑且理解为名声较大声誉较好)的大学。这就意味着初高中阶段,衡量所有行为的最终标准,都会落在“是否有利于考试”上;当自己闲得实在无事可干时,也总会有一件事情可做,那便是“学习”。

之前写过几篇post,大概想传达的内容,都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这个时代,科技大跨步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越发丰富(写到这里又有些存疑,因为在丰富的同时,还有72h的核酸阴性报告),但是精神上却史无前例的空虚和赤裸。人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人们做了很多事情,却不知道自己做这些事情的意义何在。

写远了。我想强调的是,应试教育的导向还是在于成绩,用分数量化学生,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荼毒。学生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囿于一张小小的分数单,而忽略了眼前更大的世界;看到的只是这个应试的体系的需求,这个大环境希望我做什么;而不是自身的需求,自己想去做什么。

破解的方法还是在于认识自己。社会环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但是我们的想法却并非与社会期望完全相同,要学会甄别,学会听从内心的声音,顺从自己的心意。

虚无

高三时我一直被一个想法困扰。在生与死面前,我所做的一切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想法很疯狂,但是我发现,即使是经过认真的思考,也不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已经是快大三的学生了,我用一个大学生的视角再来描述一下。

试想,假如努不努力学习,人都会死,那么我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呢?在大学里,不管是做躺平咸鱼还是有志青年,最后都是图个啥呢?甚至我打我自己的脸——上大学又是图个啥呢?不都得死吗?人们说要奋发向上,但是不管有没有奋发向上,这些人最后都死了。

第一次想到的时候我觉得我的想法很幼稚,但是又很疯狂,同时找不到解答,就像休谟问题一样,hard to derive Ought from Is

最终在阅读《非理性的人》后我基本形成了我的想法:

  • 首先,我承认自身的虚无和世界的荒谬,意识到自己的虚无性和局限性;
  • 在此基础上,意义或价值之类的词汇,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或价值。
  • 我敢于蔑视一切外界衡量的标准,而愿意只听从自己内心的标准。(这之间还有微妙的联系,因为我内心的标准,实际上根源于外界)
  • 我于是能放下担负已久的心理负担,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虚无与局限,并且尝试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上文已经提到过,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已经被摧毁得很彻底了,也是时候进行一番扪心自问了。

社会规范

在我的词汇库中,社会规范似乎总是一个贬义的词汇,它束缚了人的思维,将人囿于“他人的思维”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

但是我对它的态度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我痛恨它对人的束缚,它让许多可以走出自己精彩的路的人,因为社会期望与自身志向不合,而被迫改变了人生的航向;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承认,我生来所有的道德观念,基本素养,离不开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本身离开社会规范,恐怕也极容易陷入混乱。这个问题,留待我再想想。

我自己想要传递给人的观念

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这小二十年,以及自己这两年来发生的许多变化,我发现对自己来说,存在一些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对我来说是塑造性的,也是我自己深有感触,见到他人如此一定会劝告一句的类型。

  • 对完美主义的恐惧
  • 对人自身有限性的认知
  • 对过分理性的怀疑
  • 对一切外在价值衡量尺度,一切社会期望标准的质疑,和对自身价值信念的信任和依赖
  • 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 对自我的清晰认知
    • 对自己想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的明确判断
    • 对自己的性格了解,包括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带来的影响,能够用理性的成人自我审视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避开负面思维
    • 明确自己值得被爱
  • 学会课题分离,不要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
  • 安慰人的方法。明确沟通的基础是尊重并且愿意照顾彼此的需求
  • 拒绝取悦症,学会爱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 对良好生活的追求
    • 对专注力缺失的弥补
    • 对分心和不断切换任务的排斥
    • 对高效学习的追求
      • 间隔重复
      • 手动提取回忆
      • 多做练习,多测试
    • 对时间的合理安排
      • 确保睡眠
      • 确保休息
      • 确保娱乐
  • 多读书,保持输入,保持输出
    • 笔记的记录方式
    • 并非单纯的archive,而要有自己的idea和action
  • 和伴侣的长期关系维持
    • 和别的异性保持距离
    • 稳定好自己的情绪
    • 多沟通,少自己想,少焦虑型依恋
  • 批判性思维

Pexels 上的 Diana Light 拍摄的图片


一些近期的感想
http://baokker.github.io/2022/06/02/一些近期的感想/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2年6月2日
更新于
2022年6月5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