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潜水艇》读后感
蛮有意思的短篇小说集,茶余饭后睡前读读缓解精神压力。
目前读下来的小说总体感受:
- 语言挺活泼的,读起来难度不大,是很适合作为饭后或者睡前消遣的读物。
- 对比高中阅读来说,个人觉得每篇文章虽说带点玄幻的成分,但立意都是很清晰的hhh
- 小说内容中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各种托梦,神奇功效的药和酒,古文的记载,甚至在《红楼梦弥撒》一文中,《红楼梦》被一家学派认为是宇宙的终极所在。读着读着拾掇起不少小时候被强塞进脑子里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感慨庆幸生在这样一个国家,能有如此丰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赞赏作者将这些传统元素和现代小说的写法糅合起来,使小说的情节多了不少趣味。
了解到作者是90后的作家,原来没比我大多少啊,写得确实蛮好的。
第一篇《夜晚的潜水艇》从富商寻找博尔赫斯航海时丢下的硬币开始,引出想象力极其丰富小男主(从其成年后的行文即可看出,想象力丰富得就像倒在地方从罐子里流出来的蜂蜜),其日记中虚构的潜水艇救下了一艘困在深海珊瑚迷宫中的潜水艇,与富商指挥的潜水艇在现实中发生的事实记录如出一辙(颇有点魔幻现实交织之感)。然而这份想象力也使他难以集中注意力,因高考,工作,结婚,父母压力等迫,小男主不得不“想象自己赶走了想象”,把想象如同一团蓝光驱散出头脑。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如此充沛的想象力了(“或许我应该将想象力锁在保险柜里,而不是任其飞走”)
立意很简单,不用多说了~
第二篇《竹峰寺》给我开拓了一些视野。我第一次理解到,有些人会为了不让某物遗失,将其藏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世事无常,哪怕自己再怎么抓紧,珍重的物品也有可能在眼前消失;与其如此,倒不如将其放在一个别人永远找不到的地方,“确定无疑的事情有这么一两桩,也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了”。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连同自己的曾经的记忆及美好,这也是一种让自己确定无疑的方法吧。
第三篇《传彩笔》蛮有意思,在梦中获得了一支可以写出一切的笔,然而却要忍受别人无法看到的痛苦。
第四篇《裁云记》,感觉一是讽刺了部分地方过于注重市容市貌,只重形式不重实在;二是以一种灵动的方式表明了人生的历程(我很喜欢这种想象力丰富的表达方式,而且切实地说出了我内心的想法)。人生如同分岔,每个岔路都是一条通道,每个洞口里都丰富多彩(原文:沿途都有奇妙的钟乳和摧残的结晶,每一条通道都无穷无尽),但是对我来说,我总是下不了决心,因为往前走一步,就相当于放弃了无穷减一种可能性。但是后来我也读到,除了这些分岔路口,还有许多在暗处的埋伏,凭眼睛看不见,有些人走在路上(例如许多教授学者),一脚踏空,便从此在这个点里,掉下去再也没起来,甚至现在还没有到底。
原文表述得更好,我的文笔还是太拙劣了:
“像你说的,每个洞穴都充满诱惑,难以取舍。我年轻时也在分岔处犹豫过。后来我才明白,不是所有洞口都陈列在那里,任人选择;有的埋伏在暗处:我一脚踏空,就一头栽了下来,到现在也没有落到底。”
想起许多学者,在一片狭小的领域里,为了给代表人类知识的那个圆上钻出一个点,便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
第五篇《酿酒师》。小说挺猎奇的哈哈。后来酿酒师酿出了一种酒,也没有名字,就叫它无名酒。他的一位朋友见到酒酿好之后,抢在他前面把酒一饮而尽,结果自此以后便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别人也记不起他的姓名,后来他开创了一个教派,也没有人知道教派的名字是什么,只知道教派的主张是,名字是烦恼的根源,姓名只是徒增累赘,抹去姓名便是抹去烦恼,摘下了枷锁。虽然情节颇富想象力,但是其中的道理却很令我受用:山是山,水是水,人本是人,功名皆为外物。
《红楼梦弥撒》蛮有意思,不过我没什么感想,就像看博尔赫斯讲宇宙讲永恒一样,太深奥了。
《陈莹的湖》里最喜欢的还是这句:
“并非宇宙间有什么隐秘的牵连,是人的记忆常把不相干的事物无端地牵扯到一起。甚至当记忆的真伪都无从考证时,记忆所引起的情绪还潜藏在某些细节中(八九十年代独有的粗糙与晶莹)”
书中陈莹因为相同的石头材质,把儿时与父母郊游的桥墩和与我在竹林里碰到的砖头混在一起,从而回忆起从前的点滴,并且为了找到那回忆中的地方执着不休。正所谓《我本人》首句所言:
人若变记忆便迷人
《音乐家》
写的是高压zz环境下,一位具有极强通感能力和音乐天赋的老人,在大半个生命里担任审查局的审查官,一方面负责审核乐曲,将违禁的乐谱销毁;另一方面则分化出另一个幻想中的自己,在脑海中谱写乐曲,乃至于用死去故友的名字投稿,层层传递到自己的手里,并毙掉这一乐稿。最后他在脑海中演奏了他那庞大的乐章(这一阶段的描写颇具想象力,值得一读),在纯粹的音乐中,如莫扎特的紫翅椋鸟一样,遇见属于他的歌后化为了灰烬。
另外,最近读小说的时间总是集中在12:00到1:00,实在是有些阴间了…以后改善一下【笑】
Image by David Mark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