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ad《被讨厌的勇气》

准备再读这本书之前,特地回去查了以前的动态,发现既没有发过pyq的读书打卡,又没有blog上的记录(一句“课题分离”,仅此而已)。大概我是把笔记记在哪本纸质的笔记本上,而它现在可能正躺在学校的柜子里罢了。然而仔细回想,这本书其实我经常推荐给别人;书上的课题分离概念,我也常用在评论和鼓励各种emo的动态里;我思想转变成型的过程,离不开这本书的启发。

原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展开,讲的内容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读起来比较轻松,观点也确实比较不寻常,可以很快吸引到读者,但讲得有些散了。我自己做一些总结。

首先表达我对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看法:

  1. 观点大多赞同,但并非完全。我个人不能接受书中“共同体”的概念,在下面的笔记中也没有多加提及。
  2. 各种理论的终极目的都在于强调人本身的无限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经世致用地说,我觉得阿德勒的思想非常适合用来做毒鸡汤hhh(这在另一本《自卑与超越》中表现得更明显,但是我本人并不欣赏此书里的观点,不做展开了)
  3. 引用书上的一段话,阿德勒心理学讲的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4. 我最喜欢的概念还是课题分离。这也是对我受益最大的概念。

原因论 vs 目的论

什么是原因论呢?你活到现在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可能与你的性格缺陷有关;而性格的缺陷,又可能源于不幸的童年,不和的父母…仿佛是世界把你推到了悬崖边上。

苏格拉底也提过“无人不作恶”的悖论,即认为没有人愿意作恶,而只是不能控制自己,是被逼迫去作恶的。(个人查阅了一下,貌似和原说法有些出入,但是我觉得这种悖论确实在社会上存在)

因此阿德勒

  • 否定精神创伤,认为精神创伤不存在
  • 强调人可以“自己主动选择生活方式”
  • 活在“如果怎样”中,便不可能改变

你觉得你不喜欢自己,感觉到自卑,是因为自己长得丑/学习一般/朋友少等等,但阿德勒会说,你并非因为什么而不喜欢自己,而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不喜欢自己”的目的,然后编出了这些谎言。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目的,这样子自欺欺人…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你过于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只要你认定自己无可救药,给自己裹上外壳,就可以一直处在这种虽然难过但是适应的状态里。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用反证法证明这个想法是很容易的。担心在社会上被欺负,辜负父母的期望,为感情四处奔波,无聊的绩点…先列举一遍所有想到的烦恼,再把“他人”的因素剥离去,你就会发现,这些烦恼都凭空消失了。

当然,这个回答过于极端,但不一定对,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烦恼。我来paste一些书里的笔记。

  • 自负即为自卑。看到那些急于展示自身才能与成就的人,我通常不会把他们当成“想要show off展示自己的人”,而是把他们当成“迫切想从他人身上得到认可的人”。这么一想便觉得他们可怜,表面目中无人,实际上对他人的认可在意得很。
  • 人际关系并非竞争,又或者说,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这个道理可以用来解释很多我认可的观点。比如说,感情里并不是一定要争个谁对谁错(除非是原则性问题),并不是说,这回我争理争赢了,让你道歉了,那我就是赢的。又比如说,上台发言的时,总算瞻前顾后,担心自己出丑,下台后又发现自己哪里讲错balabala,但实际上台下的人根本就没注意到,是你自己给人际关系套上了枷锁,给别人加上了预设。
  • 他人的进步不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你的竞争对手是你自己而非他人。拒绝零和博弈思维!(乐)
  • 愤怒始终只是一种工具。易怒的人只是找不到别的更有效的表达方法。这点在非暴力沟通里也有类似的表述
  • “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感觉这句说得有些玄乎。其实是要反对那种神经质的态度,以“大家都那样,你为什么不xxx”进行人身攻击的人。对这种人,我通常不把ta理解为观点正确,而是格局太小,视野太窄,把世界缩小在ta所想的范围里了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确实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概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区分课题,哪些事情是自己处理范围内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再延伸开去,哪些是本应自己处理的课题,却被别人剥夺了权利;哪些其实是别人的课题,但是我却以为是自己的,让自己增加了负担。

一方面,以前常做老好人,是课题分离让我知道,别人的请求代表别人的课题,而我的课题是照顾好自己,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就算拒绝了别人,那么接下来的课题也是属于别人,是别人去思考下一步怎么办,而不是你做老好人帮ta做到底(我说的时候可能会有许多人觉得奇怪,但是这些话我觉得会是许多曾经和我一样,总算当老好人却累坏自己的人,所急需的)

另一方面,有时总会对人摆出一副说教语气,想要改变别人的看法,然后课题分离告诉我:别人的课题,不要妄加干涉;可以把马儿牵到水杯,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

再一方面,他人的评价也是他人的课题,而非我们的课题,不必在意。因此阿德勒说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倒不是说一定要故意惹人厌,而是说,当你允许了有人讨厌你的情况时,你便摆脱了曾经执着于寻求他人认可的痛苦。阿德勒一直强调要否定寻求被他人认可,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自身的价值应当由自身赋予,而非来自他人。

横向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书上讲的最重要的一点应用是,不要随意评价他人,因为评价他人实际上是一种“纵向关系”。表扬和批评都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这会让对方陷入对认可的追寻中。

廉价的优越性需求

夸耀不幸 借不幸获取特权

“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这个是我在书上读到的一种挺有意思的情况。为什么有的孩子这么皮,老是喜欢捣乱呢?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如果一个人追求优越的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在意,那么,ta很可能转向另一个极端,即追求差劲,通过调皮,不学好等方法,引起他人的在意。


最后还是想说一点。这本书上讲到的很多概念都是用在自我启发上的。你可能自己也会发现,有些规律套用到社会现象中并不一定起到作用,因为社会中总会有更加极端的存在。我希望大家可以用这些理论,去解开心中一直存有的一些困惑,并且不要借此为自己蓄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找理由。


Lina Kivaka图片: https://www.pexels.com/zh-cn/photo/12310319/


Reread《被讨厌的勇气》
http://baokker.github.io/2022/06/12/Reread《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2年6月12日
更新于
2022年6月24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