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约莫高中的时候便知道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但是过了好多年,即便是到现在发读后感,我也并未真正读过此书。但凡它起一个不那么成功学,不那么鸡汤的名字……每次读到这个书名,加上封面这个秃头博士抱着双手一脸社会精英的表情,我直接将其归入到成功学里最老掉牙的那一批书籍,打入地府十八层这辈子都不会翻看。

也是感谢实习时安排的软技能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这本书。现在再看这本书(只需要把这臭的不行的书名去掉就行),里面的七个原则可谓包罗万象,也囊括了之前我思考的不少成果。我认为这并非是一本关于如何获得成功的书,而是一本如何好好生活的书。

这里也是非常感谢SAP,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养,也非常注重wlb,氛围很nice!

这是我当日培训时画下的图,等于整本书的outline啦。

image-20230718223955277 image-20230718223925665

2024.3更新

时隔半年,终于鼓起勇气下载了电子书开始阅读。总体阅读体验还算不错,作者和翻译的文笔还算流畅,并且废话也不多,还是值得一读的。

产出和产能

产出和产能的关系,就好像金蛋和下金蛋的鹅,如果只专注于产出,那么迟早会累死下金蛋的鹅。而这本书专注于提升二者的平衡,即让我们——下金蛋的鹅——获得成长,同时也保证金蛋的量。

Update:

image-20240317155737227

“一个穷困的农夫,有一天在他的鹅圈里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金蛋。开始他以为这是个恶作剧,正准备把金蛋扔掉的时候,他转念一想决定拿去验证一下。

结果鹅蛋竟然是纯金的!农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第二天他越发怀疑,跑到鹅圈一看,还是和昨天一样。此后他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去鹅圈拿金蛋。不久他就成了富翁,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贪婪又急躁,已无法满足于每天一个金蛋,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无法得到金蛋。而毁掉这一切的,正是农民自己。

这则寓言中蕴含了一个自然法则,即效能的基本定义。“许多人都用金蛋模式来看待效能,即产出越多,效能越高。而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在生活中“重蛋轻鹅”的人,最终会连这个产金蛋的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自己都可能会被活活饿死,更不用说鹅了。

所以,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即金蛋;PC代表产能,即生产金蛋的资产或能力。”

对我来说,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常常也会让自己忙得筋疲力尽,短期内虽然保证了产出,却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快乐,以及长期成长的空间。因此我也需要关注自己的产能,拒绝为了产出让自己失去下金蛋的能力。

成熟模式

人的成长有这么三个阶段

依赖期:依靠别人来实现愿望,别人负责

独立期:自己实现自立,自己对自己负责

互赖期:不仅能自立,同时也能与他人合作,实现共赢

Update:开骂!

image-20240317160419632 image-20240317160441573

个人领域:依赖->独立

首先,我们处在一个依赖他人,无法自立,易被他人影响的状态中。我们需要先实现独立。

1. 主动积极(Take the Initiative)

面对刺激时,多数人会按照其本能的反应去回应,而忽视他自己在其中的能动性。犯错的孩子喜欢把错误归结到别人身上,这自然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自我认知偏差,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他人),但是却并非绝对。积极心理学里有一句话,我到现在也记得很牢:”We co-create the reality“。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客观现实照进眼睛里的样子,客观现实可能无法随着我们自己的想法更改,但眼睛却可以。

很喜欢里面对“关注圈”和“影响圈”的定义。消极的人永远停留在关注圈里,而积极的人总能找到方法扩大其影响。对于能改变的事情,他们积极寻求改变;对于不能直接改变的事情,他们努力通过间接影响;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他们接受现实,但不被其打倒。

image-20230718224101906

书里也提到多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这其实是增加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生活中的部分。

Update:想起了多年前看到的宁静祷文,感觉和这个topic非常契合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 not change,

神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Update:作者在书中主要通过下面两个要点来解释主动积极

1️⃣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我们仍然有选择的自由

image-20240317160520535

2️⃣ 关注圈和影响圈。上文提到了一些,但并不是很完全,我再做一些拓展。

  • 关注圈:个人关注的范围,小到今天晚饭吃什么,大到俄乌冲突世界大战,这些都是关注圈里的东西
  • 影响圈:个人可以影响的范围。作为个体很难去阻止俄乌冲突,但是可以决定今晚要不要去健身房

消极者往往过分专注关注圈,这使得他们总有机会找到他们“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积极者往往选择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因为这才是他们力所能及可以控制的东西。

image-20240317160946107 image-20240317161012493

2.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想象自己5年后乃至10年后的愿景,结合自己目前的情况,得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这点和以前看的《积极心理学》里讲到的很像:目标是通往当下的途径。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知道当下应该去做什么。

当然也不止是具体的目标,也包括对理想的自己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坚持怎样的价值观等等。

image-20230718224132712

“以你为名的小说,会是枯燥或是隽永”

Update:

当时讲得好少啊……我再补充一些

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这里有几个要点

  1. 向死而生。我认为以终为始这个观点非常有存在主义的影子。考虑一件事情并非从当下的角度看,而是想象当自己身在自己的葬礼上时,再考虑这件事情是否值得。这有助于意识到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不那么重要,也有助于认清自己的价值观
  2. 领导和管理。第一次创造是“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第二次创造是“将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转为现实”。前者是领导,是找到方向;后者是管理,是认准方向后如何努力去做。前者对应“以终为始”原则,后者对应后面的”要事第一“原则。

生活中心、使命宣言、角色、目标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生活中心,各有各的特点。

Snipaste_2024-03-17_16-17-49

作者自然是推荐——以原则为中心

Snipaste_2024-03-17_16-18-01

作者鼓励我们

  1. 制定自己的使命宣言
  2. 写下自己的角色
  3. 写下自己的目标(可以是从不同的角色出发,例如伴侣、孩子,也可以是从不同的时间段出发,五年的目标是什么,一年的目标是什么)

对我来说,(考虑到隐私问题,以及这部分也是我一直在完善的部分,因此我会省去部分内容)

使命宣言

  • 意识到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意味着随世俗沉浮,而是斩断与世俗的联系,向死而生,做自己想做的事
  • 对世界始终保持好奇心,多尝试有意思的事情
  • 首先是爱自己,其次是爱他人
  • 不断更新,保持学习,开拓视野
  • 保持锻炼身体,脖子以下和脖子以上都要保持充实
  • 劳逸结合,休息和工作同样重要
  • 健康地与他人相处

角色

作为伴侣

  • 与伴侣保持健康的相处关系
  • 保持稳定的情绪
  • 愿意道歉,愿意关心,愿意付出
  • 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
  • 共同进步

作为家庭成员

  • ……

作为工作者

  • ……

作为学生

  • 尊重老师
  • 不走歪门邪路

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爱好者

  • 可以购买心仪的电子产品
  • 尝试新鲜事物

作为一个human being

  • 抵制非黑即白的思维
  • 首先是爱自己,在爱自己的基础上,去照顾他人
  • 永远保持好奇心

目标

五年目标

……

三年目标

……

两年目标

……

一年目标

适应研究生生活

保持提升,物色未来,物色实习

趁年轻多去旅游,多做有意思的事情

半年目标

……

当下目标

……

3.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首先需要了解时间管理里的四象限,其实就是根据重要/不重要和紧急/不紧急分成了四个象限:

  • 重要紧急
  • 重要不紧急
  • 紧急不重要
  • 不重要不紧急
image-20240317162534101

要事永远是四象限分类法中的“重要不紧急”一栏,而非“重要紧急”一栏。长期处于“重要紧急”的任务的支配,人会变得疲于奔命,在长期的劳累后,也无法找到时间提升自己,开拓视野,而只能做一些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例如刷短视频),让自己沉浸于短时的娱乐中。这也是我目前在这本书中得到感悟最深的一点。之前一段时间,每天白天忙的要死,晚上睡前也没精力再看小说,只能刷刷小红书,然而刷一会又觉得没意思,只是觉得虚度光阴……

image-20240317162805486

但是总会有像我这样的人,觉得每天的事情做也做不完,这应该怎么做呢?答案是要学会授权。把事情授权给别人,给自己留出发展的时间,这才是可持续的方案,也利于整体团队的发展。

但是,如果你在该象限中花费了太多时间,永远赶去灭火的状态,可能会给你带来倦怠、压力过大的危险。

高效人士将其90%的时间用于第二象限,仅将10%的时间用于第一象限。高效人士总是尽可能地避开并不重要的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Update:

这一章的重点其实就是管理:怎么将之前的愿景落实。

书里提到了四代时间管理的理论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立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第一代经理人不是高效能人士。成果稀少,生活方式无助于提高工作能力。一旦外界出现阻力,他们就会变得无助、缺乏责任感,无法控制行为。

第二代经理人自制力增强了,能够未雨绸缪,不只是随波逐流,但是对事情仍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他们很少有重大成就,总是受到计划的限制。

第三代经理人则大有进步,讲究理清价值观与认定目标。可惜,拘泥于逐日规划行事,视野不够开阔,难免因小失大。第一、三象限事务往往占去所有的时间,这是第三代理论最严重的缺失。

另外,第三代经理人不能平衡地规划不同角色。而且每天的安排过于密集难以实现,导致人们常想抛开计划去做第四象限事务。这种时间管理无助于人际关系,反而加剧了矛盾。”

因此作者提出了第四代的时间管理办法

  • 重视第二象限

  • 重视角色(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

Snipaste_2024-03-17_16-45-06

这也是我之前意识到的问题。加班加到大晚上,睡前疲惫的我总是想,每天如果只是干活,那我跟个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呢?生而为人原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独立:从独立到互赖

经过上面三步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有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也意味着展开了更多的可能,可以与他人合作,甚至成为他人的依赖。

这部分的内容更多涉及到人际交往,也有关于领导力的内容,又能和之前看的《亲密关系》《沟通的艺术》等书联系起来,足见其内容之广。

作者在这部分提出了“情感账户”的概念,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就像在银行中存款,好的行为等同于向里面存款,坏的行为等同于取款,甚至会透支账户。

主要通过六种进行存款,帮助情感帐户步入正轨:

  • 了解对方,接受他们对他们自己重要的事情有自己的优先事项。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分享他们的一些兴趣,即使这些兴趣对你而言似乎并不重要,但因为你愿意了解它们,这也可以进行存款,
  • 做一些小事情,做出一些善意和关怀的手势,因为这一小举动对某人可能意味着整个世界。
  • 遵守承诺,违反诺言可能会完全透支账户。
  • 正确清晰地表达你的期望,需要时向人们解释期望。有时人们会误解,因为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每个人都期望有所不同,而误以为所有人的期望是一样的。
  • 保持个人完整性。人们对那些不仅了解自己,甚至融入生活的人,进行积极反馈,并且愿意说和做一些事情来维持自己的自我形象。
  • 提款时,要真诚的道歉,解释为什么要提款。有时,你会因为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不得不食言。但是通过你的解释和道歉,你仍然可以进行部分存款以抵消提款。

4. 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image-20230718224150030

我之前有一个不成熟的论断,但是由于我自己尚未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证(也不是很好论证),因此我很少输出这个观点: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互惠。在人际交往里,很少存在零和博弈(要么你赢要么我输)的情况,事实上,只需稍微从双方彼此的需求出发,便能得出一个互利共赢的方案。

5. 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这个习惯在我看来就是二字:倾听。类似的内容在不少书中都有涉及(《伯恩斯情绪疗法》《沟通的艺术》《非暴力沟通》),甚至xhs里也有不少关于“如何正确倾听”“如何正确安慰人”的教程。哪些雷不能踩,哪些事应该做,如何进行共情,如何积极倾听,其实都蛮重要的。

image-20230718224203639

Update:

这部分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首先寻求理解他人,然后再争取让对方理解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避免在沟通时潜在的四种“自传式回应”(也就是上图的内容),这些做法会阻碍我们理解他人,他人也会因此而不愿意跟我们沟通。

其次是学会移情聆听,需要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尝试理解他人的想法,而不做出任何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因为我们在倾听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失去耐心,并且代入自己的经历。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 “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6. 统合综效(Synergize)

这个习惯的核心原则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会求同存异,乐意倾听不同的声音(不妨将其视为给自己带来新的视野)

互赖

这样你就无敌辣

7. 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Sharpen the saw的saw是锯子的意思,因此,“不断更新”更偏向于是原文的意译,而直译过来的中文则更类似于“磨好锯子”,换成中国的古话便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螺旋式的上升包括四个层面,分别是:智力、身体、社会、情感和精神。

身体 - 通过正常适量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维持生理健康。

智力 - 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完成 确立 坚持 心智更新。

社会/情感 - 多做贡献,投资情感账户

精神 - 确立并坚持自己的哲学,思考解读世界的价值观

Update:

读下来特别对这段话有感触

“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实现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的更新)是培养七个习惯的关键,完全在个人的影响圈范围内。第二象限事务会集中必要精力将所有习惯整合到生活中,让你以原则作为生活的中心。”

给予了我一个可以量化的目标

参考笔记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125212/

https://habitica.fandom.com/zh/wiki/%E9%AB%98%E6%95%88%E8%83%BD%E4%BA%BA%E5%A3%AB%E7%9A%84%E4%B8%83%E4%B8%AA%E4%B9%A0%E6%83%AF?variant=zh-sg

https://imzhanghao.com/2021/11/03/reading-the-7-habits-of-highly-effective-people/


该图片由Ylanite KoppensPixabay上发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http://baokker.github.io/2023/07/16/《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3年7月16日
更新于
2024年3月24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