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观后感

前言

作为我在尝试纪录片道路上的第三部作品(第一部是卡皮吧啦,第二部还是卡皮吧啦,用自己本身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来尝试新事物,往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干货满满,并且非常切合我的需求。我本身无法否认自己是一个消费欲比较强的人,尤其是在电子产品这一块,总是容易喜新厌旧。但是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也对商家如何拿捏我这种消费者的心理有了更深的了解。

视频的最开头就是苹果(多年果粉落泪),无数人在Apple Store门前排队数小时,甚至不惜加价,仅为购买一台iPhone 5s。但是当记者问起他们购买的理由时,他们给的回复却十分简单,例如颜色(当年流行土豪金), 甚至有的人不知道区别。而废品回收站里却仍然有未拆封的新产品。

(作为多年果粉,虽然看到这里仅仅五分钟,但是已经落泪。像我这样虚假的果粉才会对苹果的各项参数如数家珍,真正的果粉有时并不知道新产品和老产品有多大区别,仅仅是看到新产品出了就买了罢了)

纪录片分为三集,从三个角度切入描述了商家割韭菜的三个手段,想方设法地让我们尽可能地消费。

手段1:计划报废,缩短产品寿命

这里的核心观点就是,商家人为缩短寿命,引导人们持续消费。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新产品被不断淘汰。厂商通过计划报废,人为缩短产品寿命,来加快消费。

这一做法的源头要追溯到1920s,当时的电灯泡厂商签订协议 ,同时将灯泡寿命从实际的2500h缩短到1000h,从而增加商品利润,这一做法也成为计划报废的鼻祖。

接下来纪录片又举了打印机墨盒的例子,简单的墨盒里内置计数器,哪怕它仍然有墨,但是一旦计数到达5w张,它就会自动报废,强迫消费者更换。

计划报废和持续消费的理念在当今尤为盛行,尤其是在电子产品领域。苹果(以及其他各种手机品牌)每年都会更新产品,但是其实际创新缓慢,尤其当它越来越多地以颜色作为卖点时,这说明它在实际使用上难以作出新的创新。产出新的产品,有时并不是为了体现新的创新,而只是宣告旧产品的死亡,从而让商家可以再割一波韭菜。

明白了这一点后,发现自己手边的电子设备,其实很多并没有那么过时,甚至说是很能打。

手段2: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

商家还会利用人们的心理,来引导他们消费。典型的手段是,先制造一个故事来营造恐惧,再告诉消费者解决方案,也就是购买对应的产品

李斯特林的漱口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李斯特林提出口臭这个概念之前,世界上还没有这个事情,然而李斯特林制发明了口臭,从而让顾客购买他家的产品。(天呐,也就是说20世纪以前人们压根就对口臭没有任何感觉)

又比如,抗菌香皂的除菌效果和普通香皂差不多,但是却抓住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因此销量更好。还有抗衰老产品,但其实也没有什么用。

手段3:让人们像孩子一样消费

商家还会抓住儿童消费市场,讲一个好的故事,制造好的IP,从而制造消费(变形金刚,星球大战,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甚至会想办法让成年人跟儿童一样无需顾虑地去消费

游戏里有排位系统,成就系统等,吸引玩家来玩,商家也借鉴游戏,将商品和营销游戏化(买多少产品集齐什么什么卡之类的)

另一个使成年人不再前后顾虑即时购买的例子是信用卡(快速支付)

  • 快速支付
  • 可以贷款和分期,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人们总是觉得未来会更好)
  • 不会像支付现金一样痛苦

最后感慨一句,记者每次提的问题真的很犀利,我要是被邀请的高管我一定会揍死他()。

聊聊对纪录片的尝试

每天上下班需要消磨来回2h的通勤时光(并且是在地铁里,信号并不是很好)。《间谍过家家2》迟迟没有在b站上线,我也想不出看什么视频,又不想在地铁上看书(因为觉得一旦遇到些需要细细品味咀嚼的书,在这种嘈杂的环境里就很容易就看不下去)。刚好想到了尝试纪录片这一题材,相比文字,视频的形式更容易让人在地铁上专注,也可以提前缓存,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觉得纪录片也是一种摄入知识,拓宽视野的方式。已经在b站上缓存了几个G的纪录片,争取将大会员的价值榨干净(确信)

Notion Link

跟前文一样的内容

https://baokker.notion.site/a3abd2b8c8cc4fa8a5244e08098093b2?pvs=4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观后感
http://baokker.github.io/2023/10/1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观后感/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3年10月16日
更新于
2023年10月16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