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观后感

前言

B站与小红书上许多uu在安利的纪录片,趁着每天地铁上下班的通勤,大约花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这部纪录片。

这里插一句嘴感叹一下降噪耳机的伟大:地铁上看书容易看不下去,但是看视频听不到声音,然而声音太大了伤耳朵,这时降噪耳机出现,为这一系列难题带来了解决方案。当时高中毕业买的wh1000xm3,放到现在也是顶级的降噪,用了三四年也没有坏,非常耐用。

笔锋一转,继续来聊这部纪录片。12集纪录片,平均每集三四十分钟,从两三个小人物出发,跟拍他们在特殊的人生节点上的行为与感受,借此让观众体悟这一个个人生中的第一次。说实话刚开始看这部纪录片,我还是很害怕的。我素来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看到残忍的剧情要眼泪吧嗒吧嗒流的,但是看了几集下来还是感慨,果然是央视网出品,走的还是温情路线,展现的还是欣欣向荣。

简短地评一评这些分集

出生

生孩子太吓人了,当母亲不容易。希望以后的医疗技术可以越来越发达,尽量减少生孩子的痛苦。

上学

分离焦虑,小孩离开爸妈会哭,爸妈舍不得小孩也会哭,养小孩不容易。

长大

这集选取的素材比较小众,主要讲的是教云南乡村地区的贫穷的孩子们写诗歌。虽然不能让他们习得求生的本领,但是却能教他们学会表达,学会想象。确实是让我打开了一扇窗,感受到诗歌的力量。

当然,我觉得大多数人的长大,还是坐在教室里刷着一套又一套的试卷,在补习班里一次又一次见面。纪录片导演很巧妙地回避了这一点,避开了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

当兵

直接让没坐过飞机的练习跳伞,真够狠的。不过确实是可亲可敬的一帮人。点赞!

上班

这集切入的角度同样比较小,讲的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通过在特定的学校里培训,也能努力像正常人一样上班。例如淘宝里的客服,有不少就是由他们来充当这样的角色。故事的立意很好,我也敬佩这样的人群,无论是创建学校的老王,还是辛勤工作的人们。只是我觉得,就像《长大》这一集的问题一样,大多数人的上班是996,是压力,是辛苦,这样一大部分人群的生活被这样敷衍过去了,就让这部纪录片的角度不够全面。

结婚

外国人和中国人结婚,不大好评价,本来还想看看嫁妆什么的呢,结果什么也没提。权且当作给外国人来一点小小的中式婚礼震撼。

进城

买房子太难了。

相守

介绍了癌症厨房,只需一块钱便可以在医院附近方便地炒个菜,带去给住院的亲人吃。相守二字,说来轻巧,但是当两人真的需要患难与共时,这里面的辛苦和心酸,外人真的很难理解。后记里说癌症厨房因为疫情的原因暂时关停,希望现在它能像当年一样如期开放。

退休

这集我觉得实在是太偏颇了,拍的是四川老年大学,老年人在退休后如何重拾当年的爱好,结交新的朋友。但是在我印象里,身边的老人几乎没有去老年大学的

养老

有的老人怕连累自己,自己主动去养老院;有的老人执着地自己住在家里,衣食起居都靠自己一个人做。

养老是个复杂的话题,我觉得在这一集里只讲到了冰山一角。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纪录片的主要拍摄地点是在上海。上海的养老完备程度显然是好很多的,像弹幕里说的,纪录片里的老人去的泰康之家申园,是上海的高端养老院,19年的时候就要200w预订费,每个月1-3w的费用,这显然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养老”了。

告别

老伴患上了老年痴呆,逐渐地忘记了周边的事物,甚至快要把自己忘记。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有些泪目。想起村上那句经典的名言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弹幕也有不少在刷)

看了这么多作品,还是很少有这种文字,能让我见一次起一次鸡皮疙瘩

总结

总体看下来,觉得这部纪录片有褒有贬,我觉得其实有些名过其实了。满分10分的话,我大概会给7分。确实是展现了人生百态,但是回避了很多敏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才是我们这代人更需要关心,甚至是正在面对的。不过也可以理解,我觉得原因有二:

  1. 中国地大物博,以他们的项目预算根本不可能囊括,只能做这种小人物的形式,难度也会低不少
  2. 作为央视网出品的纪录片,显然不会有意去触碰这些敏感的话题

《人生第一次》观后感
http://baokker.github.io/2023/12/08/《人生第一次》观后感/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3年12月8日
更新于
2023年12月8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