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后感

Intro

这部BBC制作的九集纪录片前后花了一个月看完。感觉取名为《文明》还是有点太宏大了,不符合我对这部纪录片的预期,或许更适合叫《世界艺术史一览》。纪录片从不同的主题出发,讲述西方和东方的艺术史,属于是形散而意不散。 不过毕竟是西方国家制作的纪录片,重点主要还是放在欧洲的艺术史,和宗教相关的内容也更多,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门槛。

不过总体来看还是很满意的,显然我作为一名小小做题家,无法在有生之年环游全球,阅览这般美景,但是有幸可以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片,看到这些或藏匿于洞穴,或耸立于高处的艺术作品。

这部纪录片给我的另外一个启发是,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去观察到他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之前我在高中死读书背历史书时所没有体验到的。 一个个小物件,或是一幅幅绘画,逗呢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的变化,科技的进步,zz的变换。

观看地址文明 (b站需要大会员)

这里也要提一嘴,本来蛮喜欢在b站上看纪录片,喜欢看视频时上面有几行同感的弹幕飘过的感觉,让我觉得观看的时候仿佛有人陪同。但是这部纪录片的弹幕氛围(甚至是评论氛围)都让我觉得不是很舒服。 总会有一些叫嚣着爱国的弹幕分子,在这样一部世界艺术史的纪录片里, 问为什么没有中华民族的内容,嚷嚷说这些东西我们中华民族早就有了。话只能说到这儿,点到为止。

这里放两个链接,一是我自己的notion笔记,放了完整版的记录,包括我的一些感受和剪贴的一些好看图片。

二是豆瓣上的一篇长评:文明剪贴板(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627909/),图文结合地介绍了纪录片的内容,我也有不少内容是参考这篇评论的(因为这部纪录片确实有一定的门槛,第一次看确实有点云里雾里的)。

下面是一些精华部分。

个人喜欢的精华

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到底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尚无定论。根据其中陵墓半埃及希腊的样式估计,佩特拉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之后,很可能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即前3世纪到前2世纪。前2世纪末,随着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国的衰落,纳巴特王国开始兴盛。公元106年,纳巴特王国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3世纪时,可能是由于萨珊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和红海海上贸易的兴盛,作为陆路交通要塞的佩特拉渐渐衰落,7世纪 因为阿拉伯帝国内战而遭受毁灭。11世纪时十字军东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统治该地一个多世纪。13世纪末埃及苏丹拜巴尔一世到过此地。1785年瑞士人 J.L.布尔克哈特是第一个证实佩特拉幸存下来的的欧洲人。

非常令人震惊,公元前3世纪建造出的古城居然有如此大的规模

image-20240116111305688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城西三星堆镇的鸭子河畔,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由于其古域内有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第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同时期的中原时期),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主要遗存在金沙遗址,中原为商末周初时期)[1]。1987年1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1988年1月13日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目前三星堆遗址正联合金沙遗址申请成为世界遗产[4]。三星堆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在上古时期并非是蛮荒之地,而与黄河流域一样拥有高度文明。

公元前3000年的三星堆,不同于黄河流域的文明

青铜人像高达2.62m,令人震惊

image-20240116111325013

木乃伊肖像法尤姆木乃伊肖像(英语:Fayum mummy portraits)是一种绘制于木板上的自然主义风格肖像 ,随附在罗马时期埃及上流社会木乃伊身上,属于木板画传统,在古典世界中是备受推崇的艺术形式。法尤姆肖像是这种传统中唯一幸存的大型艺术品。它们过去曾被误称为科普特肖像(Coptic portraits)。

难以想象画像居然如此逼真,仿佛这里面的逝者并没有死去

image-20240116111345360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是一尊古埃及雕像,是在埃及底比斯拉美西姆神庙发现的的两个巨大的花岗岩雕像的其中一座,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它描绘了头戴圣蛇冠和尼美斯头巾的第十九王朝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这尊雕像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受损,失去了四肢和下半部分。它是最初位于拉美西姆神庙门口侧翼的一对拉美西斯雕像中的一个,另一尊雕像的头部目前仍然在拉美西姆神庙的门口。

这座雕像高2.7米,宽2米,重达7.25吨,由一整块双色花岗岩切割而成。和传统的雕像不同的是,它的目光视角略微向下看,除此之外,雕像的头部和身体有着两种不同的颜色。

这就不用多说了,我只有叹为观止了。

image-20240116111400457

雕塑艺术也如此逼真

image-20240116111411908

还在当小镇做题家的时候就对这样的壁画非常向往,想必那个时期的人们,见到这么大的教堂和这么逼真的壁画,没有几个会拒绝信仰上帝的。

image-20240116111429168

吴哥窟,啥也别说了,先emo一段

睁开双眼做场梦

问你 送我归家有何用

虽知道你的她 无言地向你尽忠

望见你隐藏你戒指 便沉重

身份远 记忆深 浮尘滴进觉悟寺

雾里看花 没有发生任何事

当然它本身是一座神庙

吴哥窟[2]高棉语:ប្រាសាទ អង្គរ វត្ត praasaat ʾAngkɔɔ Vŏət[注 1]),是小吴哥城内的主要神庙建筑群,位于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北5.5公里。小吴哥高棉语:អង្គរ វត្ត ʾAngkɔɔ Vŏət,罗马化:ʾṅ̥grvt̥t=ʾaṅgaravatta[注 2]),正式名圣毗湿奴路迦(高棉语拼音:Prĕəh-vɨhnoʾ-lookaʾ;转写:b̥rḥvis̥ṇulok=braḥvisṇuloka)[3],是大吴哥城南的一座小型圣城,占地面积162.6公顷(1,626,000平方米; 402英亩)。 [4]吴哥窟是吴哥古都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圣殿,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神庙[5]

每年的春分与秋分,太阳将从吴哥窟塔尖升出,非常神圣

image-20240116111445724

该区拥有著名的马卡雷纳圣殿,同名的圣周兄弟会设此。在耶稣受难节清晨的游行是整个西班牙规模最大、最受欢迎、最热切的。木制圣母像可追溯到17世纪。新巴洛克风格的圣殿由奥雷利奥·戈麦斯·文澜建于20世纪。[2] 毗邻教堂的博物馆有关于塞维利亚的圣周游行的完整解释。

这个圣母像真的非常震撼我。神情过于逼真,让我感受到了她眼中的悲伤。

image-20240116111501589

image-20240116111508497

《珀耳修斯与美杜萨》,青铜雕像,切利尼创作于1545年,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兰齐回廊。

1540年,切利尼应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之邀,去法国为他服务,制作了许多精致的金银工艺雕塑品。1545年,他回到佛罗伦萨,完全投入到了雕塑的创作中。在他众多的雕塑作品中,这尊应柯西莫大公所委托创作的《珀尔修斯与美杜萨》是最杰出的,也是切利尼样式主义雕塑艺术风格的完全体现。

这幅雕像很有意思,恰好对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表示作者对米开朗基罗的崇拜和试图超越他的梦想。

image-20240116111522972

image-20240116111530154

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堡壁画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运用波斯传入的一种马赛克技术绘成。绘画题材丰富,包含欧洲的天使,中国的龙,本土的神话传说。壁画像一本立体的书,是莫卧儿王朝向臣民们敞开的艺术博览会。

image-20240116111543950

这幅画充满动感与情欲,天空和阿里阿德涅的衣服呈现出透亮的宝石一般的蓝色,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身上的红色服装,还有右下角棕色人群的扭动狂欢。

这个天青色也很贵。

image-20240116111601233

虚无(金箔)→大成就者(Mahasiddha)的意识正在觉醒,手里拈着一朵花,寓意世界含苞待放→世界初步形成(金银相错)

image-20240116111616455

巴洛克式宫殿往往追求肃穆的古典主义风格,但德国一位采邑主教的巴洛克宫殿内,威尼斯画派的流光溢彩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天花板壁画。

随着台阶一步一步向上,壁画的内容逐渐展开,无法一眼望到底

这个超广角真的会震撼到我

image-20240116111631312

日本的浮世绘也很有意思。下面这幅是葛饰北斋的《甲州石班泽》,创作于约1831年。虽然只有蓝白两种颜色,但是很有艺术感,体现了平民的生活

image-20240116111645894

毛利的刺青,,吓人(无歧视,单纯我比较胆小——)

image-20240116111656829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

绘画充满了许多当时女神游乐厅的具体细节。酒吧女招待(也有人认为是妓女)独自站在一个拥挤的房间[1]。她的面容显示的是从自己的工作中的超脱、忧郁、精力分散[2],沉思在另一个世界里。酒吧里其他人拥挤地反映在墙上的镜子里。一名戴手套的女子正在与她的情人或客户交谈。在绘画的左上角的绿色脚是杂技团的一个空中飞人为餐厅顾客表演。马奈签了自己的名字在左下方的酒瓶标签上。亦有人认为她是现代维纳斯,因为桌上的玫瑰代表了脆弱的爱情。

该画对于现代场景的细节描绘,可作为马奈对现实主义投注心力的典范。画作中观者首先注意的是一位酒吧女侍,而在吧台上摆放的是一盘橘子、数个不同品牌的酒瓶,以及花朵。在吧台女侍后方有一片镜子,反映出的是游乐厅酒吧间的景象,可以看见酒吧内容纳了许多客人,其中包括一位头戴高筒帽的男性;另外,在顾客头上,一双悬空的高空秋千表演者的绿色双脚也出现在画面的左上方。图中描绘的啤酒罐可以借由红色的三角形轻易的辨认出为爱尔淡啤酒 (Bass Pale Ale),此为英国而非德国品牌的啤酒被解释为在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 后十年,法国反德的民族情绪的纪录。[3] 一名叫苏松(Suzon)的真实人物,曾在1880年代早期的女神游乐厅工作。为了绘制这幅画作,马奈请她至他的工作室。根据历史艺术家利戈(Larry L. Ligo)的说法,马奈常将橘子与卖春在她的画作中做连结,故马奈将画作中的女性定为妓女。T·J·克拉克 说“吧台侍女是代表女神游乐厅知名妓女们中的其中一位, 既是销售员,亦是商品—与饮品一同被购买的某件物品。”[4]

该画以印象派的手法描绘法国的当代生活,在具有现代性的同时,画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令艺评家费解的特点,但几乎所有细节都有理可循,且该画已成为许多大众及学术文章的描绘对象。[5][6]

image-20240116111709357

印象派,啥也别说了,画的真好看。虽然像是什么也没画清楚,但是却能让我听到火车汽笛的鸣声。

image-20240116111725162

亚威农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法语: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西班牙语:Las señoritas de Aviñon)是西班牙画家巴伯罗·毕加索的名作之一,由其于1907年在西班牙妓院中所绘。亚维农是巴塞罗那的一条街,起初毕加索想画几名街边的妓女,最后画成了五名半抽象的裸体少女和一组静物。画中左面的三名少女较为贴近自然的西班牙女子,而右面的两名则似乎戴着非洲面具。据毕加索所说,这些面具是为了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近乎野性的力量。[1][2]

此画抛弃了透视法,转而使用平板的原始主义画法。此这幅原始立体主义画作被认为是后来的立体主义现代艺术的发端之一。此画争议颇大,就算是毕加索的朋友也有人对此抱持批评的态度。马蒂斯认为这幅画不过是个糟糕的玩笑,而乔治·布拉克最初也不喜欢这幅画,但后来却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3][4] 此外这幅作品与塞尚的《沐浴者》、高更的《野蛮人》及格雷考的《揭开第五印》的相似性也广为后世评论家所议论。

这幅在“洗濯船”中完成的作品,1916年首次在法国安德烈·萨尔蒙组织的昂当沙龙(Salon d’Antin)里向公众展出[5],不过萨尔蒙在1912年就曾提过这幅作品。同时,他给予了现时通用的《亚维农的少女》一名,以取代最初的《亚维农妓院》(Le Bordel d’Avigno),减轻其对公众的冲击。[3][6] 而毕加索常称其为“我的妓院”(mon bordel)[5],并一直不喜欢萨尔蒙的标题。

目前《亚维农的少女》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内,该馆1939年购得此画。

image-20240116111755346

他住在海边,画了一组以大海为主题的系列画,题名为《海堤与海》。我们这里所见的这幅《海堤与海·构图十号》便是其中之一。这组画,是他根据户外写生时所作的素描稿所绘。他曾经在斯赫维根海岸漫步,连续数小时地凝视海面的波光,那儿有一道伸人大海的破败的防波堤。他反复地在这组画中,表达他在海边的感受。这组画,有一种宁静的、不带感情因素的美,让人想起法国作家保罗·瓦莱里的《海滨墓园》中的诗句:

真正的正午,从光点创制

海,海,总是再一次开始。

在《海堤与海》中,海面重复的波浪,以及波光的闪烁变化,被提炼为诸多由水平和垂直的短线交叉而成的十字形。这些十字形,朝着上下左右四方连续地排列。线的长短不一;使其排列的密度及画面的色调也相应地起着变化。在这里,传统的透视法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空间概念。在这种新的空间中,大气的效果被彻底消除,画面呈现出线状图形的充满节奏的颤动。

抽象吗?确实抽象,但是很具体

image-20240116111808969

这个也厉害,放好纸板和鞭炮,用鞭炮炸出来的,最喜欢第一次炸出来的,后面两次炸出来的有点哈宁了

image-20240116111832898


《文明》观后感
http://baokker.github.io/2024/01/16/《文明》观后感/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4年1月16日
更新于
2024年1月16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