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agent模式的思考

使用了大半年cursor的会员,可以说我对于这款软件确实是爱不释手,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改变了我进行编程的流程,并且提高了很多代码效率,完成了很多以前我觉得需要花很多时间,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尤其是在Claude 3.7 以及后续的大模型发布之后,模型的编程能力大大提升,以前的大模型可能只是对小范围的函数修改或者是代码生成,但现在的大模型往往可以自主思考,根据列出的需求划分好todo事项,并且将其逐个完成,还可以自己进行测试和检查,出现上下文过多的情况时,也会将其存储在特定的markdown文件中,以方便减少模型的开销。

尽管如此,在我个人的实操体验中,这种agent模式的开发效果往往仍与个人的水平相关。以我自己为例,agent模式在我进行一个前端网页项目的功能开发(包括信息更新,功能美化等功能)时特别方便。因为这些任务对于目前的大模型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对我来说,我自己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查询相关的CSS样式,或是调试好看的配色。但是对于大模型来说,我只需要把命令输给它,它就可以快速对代码进行迭代和更新,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我再让它微调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一个审核者的角色,虽然不完全懂相关的知识,但是由于我对于底层的HTML,CSS等代码的样式有相关的了解,所以可以很快评审相关网页的变改,并且能够针对性提出需求。在我可以控制的范围里使用agent模式是一件很舒服,很高效的行为,是绝对值得提倡的。

然而反之,当我自己想要开发一个IDE的插件时,使用agent模式反而会碰到困难。首先是我本身对于IDE的插件开发并不了解,看的文档并不是很多,没有相关的上下文。其次现在的agent功能都太强大了,往往我给它指令以后,他可以去联动地更改几个甚至十几个文件,每次都会带来大量的更改,但代码却不一定能运行,而我就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审核它生成的代码。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耗费心力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超出了我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而我却妄想通过大模型来帮助我实现,这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可以说我学习这个文档,然后自己借助大模型的简单辅助来完成这个项目所消耗的时间,可能跟我把所有的代码生成全部交给大模型,再一次次审阅它的代码,和它一起去修复一些我自己都不知道来源的bug,这两者消耗的时间其实是差不多,甚至可能后者是更多的。所以在使用AI进行编程时需要去抓住它的长处,但也要避免它的短处,可能对我来说最大的启发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使用AI提效;而在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多用AI辅助理解,而不是让它取代我本身的对项目的理解。


对于agent模式的思考
http://baokker.github.io/2025/10/21/对于agent模式的思考/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5年10月21日
更新于
2025年10月2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