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人》读后感

非理性的人

一本关于存在主义介绍较为详细贴切的书籍。总体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从存在主义的背景、艺术中的历代表现、四位集大成者(基尔凯戈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的思想介绍,再到如今与启蒙运动以来思想的对峙,可以说是非常详细了。

写几个个人觉得非常有感触的点:

  • 为什么当今的人会为虚无、无意义所困扰?启蒙运动、新教改革以来,理性在西方国家,乃至于全世界传播,并且也助力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力逐步提升。短短几百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物质满足极大地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理性在发挥其阴影面,过往作为人们思想根基的宗教、君主思想等等,在科技的高速增长,抑或是战争的阴影下,被完全撕裂了。现在的人,物质上已经非常富足了,可是精神上已经被撕成赤身裸体,不得不直接与虚无、与意义相面对了。还有一点,纵然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很大增长,看似人类的空间可以无限制探索,然而,大自然由于人类几百年的滥砍滥伐,正在对人类以各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予以报复(由于媒体的发展以及环境本身的恶化,现在新闻上少不得见到此类新闻);大多数人困在自己的境地里,许多东西并非自己能够抓住,虚无主义大行其道,佛系躺平流行年青人……人可以发动变革,但始终不能控制他的全部。

  • 当今这个时代,把理性看得太重了。什么都觉得用理性一定能解决。然而理性越是虚弱,人类的处境也越是虚弱。

  • 存在这个东西,如基尔凯戈尔所言,其难以描述的原因,并不在于人们至今仍未无法找到合适的描述方式,而是存在本身就是十分粘稠,丰富,庞大的,我们自身可能就处在巨大的存在之下,又何尝来描述呢?与此同时,这又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成了一些冲突。个人还是站在存在主义的视角的,即,存在先于本质。

  • 经过此书的教诲后,在我的脑海里,存在就如同一罐非常非常大的罐子,存在于其中充斥,如同粘稠的橙色半透明果酱一样。在此之中,有万物,有虚无,万物皆有虚无,真理亦在存在之中,也存在其虚无。横亘不变的真理,似乎只是极端理性主义的自我幻想。

  • 陀老 托老 永远的神

  • 海德格尔与萨特,其实差别还是挺大的。前者已经是对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构成了挑战,后者本质上还是个笛卡尔主义者,典型的二元论(自在的自我和自为的自我)

  • 从小就一直在想,为什么凡事都要讲个好坏,事实上我一直觉得,好和坏是相互转化的,相对视角的,怎么能如此用所谓社会正确眼光一概而论。下面这段话我不得不复制粘贴:

    基尔凯戈尔说,根本的选择并不是在好与坏两相对峙的价值间作出的选择,而是那种我们把好与坏召唤进我们自己存在之内的选择。若无这样一种选择,一套抽象的伦理体系就像是许多没有任何东西作后盾的纸币一样。

  • 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与虚弱性,并不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失败,而是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想去做什么。知道哪些是不需去做的,才能让自己更多地享受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附:摘录(小米阅读的好处)

第1章 存在主义的问世
2021-08-06
即现代人就其内在本质而言,已经变得成问题了。
2021-08-06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他最有意义的洞见或许是坚持自然科学定量分析方法测不出精神生活的内在深度。

第2章 遭遇虚无
2021-08-07
宗教在现代的衰微,简单说来,指的是:宗教不再是人的生活的无可争议的中心和支配者,而教会也不再是他生存的最后的和无可争议的家或收容所
2021-08-07
整个中世纪哲学,如怀特海非常贴切地评论的,比之现代思想是一种“无限制的理性主义”。的确,13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与19世纪末叶的康德之间的差别在下面一点上是决定性的:对阿奎那说来,整个自然界,尤其是把上帝看做第一因的自然界,是可以清楚明白地为人类理性所了解的;而对在启蒙世纪悲凉末叶从事哲学著述的康德来说,人类理性的范围却从根本上大大缩小了。
2021-08-07
随着新教的兴起,现代把人剥得“赤身裸体”的长期奋斗开始了,这场奋斗到20世纪臻于高潮。
2021-08-07
新教和资本主义携手并进,蹂躏并重建地球,征服新的大陆和领土;而且,总的说来,还似乎以胜利者的姿态证明这地球本身就是热忱和勤奋可望报偿的理想的幸福地。
2021-08-07
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时代的生活非常外在化。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但是对新奇事物也贪婪多了。
2021-08-07
我们已经讲过,现代人由于具有支配物质世界的力量感而从中世纪涌现出来,但是时至今日,他的这种力量感却转向了反面:人在他能够发动但控制不住的“旋风”面前萌生了一种虚弱感和被遗弃感。这种危险的感受持续不已,且日趋强烈,
2021-08-07
他自以为安全可靠的那个人类世界,竟如此脆弱!
2021-08-07
他已经开始感到,甚至在他自己的人类社会里,他自己也是局外人。他被三重地异化了:不仅对于上帝、对于自己是个陌生人,而且对于提供他物质必需品的庞大社会机构也是个陌生人。
2021-08-07
只有一种气氛像一阵冷风弥漫着所有这些问题,这便是对人类有限性的透彻感受。
2021-08-07
海森伯的测不准定理表明我们认知和预测事物物理状况的能力有本质性的局限,还使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一个可能归根到底是非理性的和混沌的自然——至少,我们关于自然的知识十分有限,我们不可能知道它的情况不是如此
2021-08-07
基尔凯戈尔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说过,对于人的存在来说,是没有体系可言的,他不同于黑格尔,黑格尔希望把实在一无遗漏地囊括在一个完全理性的体系

第3章 现代艺术的证言
2021-08-08
。在《声音与疯狂》里,福克纳有比乔伊思在《尤利西斯》中多得多的小说记事——家道中落,自杀,女孩私奔等等——但是他宁可不以结构匀称的小说形式来描述这些事件
2021-08-08
没有开始,没有中间,没有结局——这就是某些现代文学作品竞相追求的“无结构的结构”;在绘画中也与此类似,也不明确地给前景、中景和背景划定界限
2021-08-08
从希腊人以来,西方人就相信存在,一切存在,是可以理解的,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理由
2021-08-08
作家海明威在《一处光明洁净的地方》这个故事里说,“有些人生活在它里面,却从不知道它”,这个故事用了六七页的篇幅描述了虚无的“显象”,这或许和现代艺术中任何一部作品一样有力
2021-08-08
乔伊思的一位爱尔兰籍门徒塞缪尔·贝克特(24)所著剧本《等待戈多》——虚无始终贯穿该剧本的字里行间——在欧洲各首都剧院连演16个月以上而场场客满。

第4章 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
2021-08-08
希伯来关心实践,希腊人则关心知识。正确的行为是希伯来人终极关切的事,而正确的思想则是希腊人终极关切的事。
2021-08-08
在希伯来人看来,理性的地位,毋宁用约伯朋友们的又蠢又狂的胡言乱语作为典型,他们的争论从未触及到问题的核心。理性和逻辑都是蠢人引以自豪的东西,并没有触及生活的终极问题。这些问题发生在语言无法企及的深处,即信仰的至深处。
2021-08-08
《圣经》的人虽然没有希腊人的理性知识,但是也有自己的知识。它不是那种人单靠理性就能获得的知识,或者说它根本无须凭借理性。毋宁说他获得知识是凭借肉体和血液,躯体和内脏,凭借信任、愤怒、慌乱、爱心和恐惧,凭借他对他的理性永远认知不了的“存在”的热情执着的信仰
2021-08-08
理性完全从无意识的原始水准超拔出来,乃是希腊人的成就
2021-08-08
在柏拉图对数学强调的背后,隐藏着他的理念论:宇宙里“真正实在”的事物,乃是共相或理念
2021-08-08
这是以最严格最强有力的措辞表达出来的理性主义——一个人的理性自我是他的真正自我——这种理性主义迄今一直支配着西方哲学家的观点。

第5章 基督教源泉
2021-08-08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问:人是什么?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则问:我是谁?这样一种转向是决定性的。第一个问题预先假定了一个客观世界,一个固定不变的自然的和动物界的秩序,人也包括在其中
2021-08-08
一件事物的本质就是这事物是“什么”;存在毋宁是指“那”件纯粹的事实——有这事物。
2021-08-08
物在任一瞬间都始终确切地“是其所是”,而且当存在与本质完全吻合时提出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太多的意义。
2021-08-08
本质主义是主张本质在实在性上先于存在的。相比之下,“存在主义”是主张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
2021-08-09
幸好他们还可以考察一下帕斯卡尔:他们将会发现,他对我们普通人命运的看法,每一点都和萨特一样尖酸刻薄,又一样冷静客观。帕斯卡尔说:“我们是终有一死的,也很虚弱,我们的自然灾祸真是太大了,我们切近地想想,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安慰我们。”
2021-08-09
从这层认识中产生了他的数学心灵与直觉心灵——几何学精神和敏感性精神——之间的著名区别。
2021-08-09
现在,数学心灵,如帕斯卡尔所描述的,恰恰是以它的全神贯注于清楚明白的观念来定义的;从这些观念可以演绎出无数逻辑结论。但是,直觉心灵处理的材料却如此具体如此复杂,是不能还原成能够以一些简单公理形式陈述出来的清楚明白的观念的。
2021-08-09
但是,早在3个世纪之前,帕斯卡尔就清楚地看到了,我们理性的虚弱乃是我们整个人类处境虚弱的一部分
2021-08-09
正是在这里,帕斯卡尔发出了他著名的高声呐喊,“不是哲学家们的上帝,而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
2021-08-09
。从此以后,他把虚无看做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以这么说,潜伏在我们的脚下,是我们随时都可能跌进去的一条鸿沟和深渊。没有一个作家比帕斯卡尔更有力地表达出这种处于人类存在核心的基本偶然性,一种随时都可能把我们意想不到地猛掷进非存在中的偶然性

第6章 逃离拉普特飞岛
2021-08-09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路德同样粗犷的呼喊:“这理性娼妓”,
2021-08-10
当一个人在追求酒神戴奥尼修斯式的生活时,我们毕竟不能够总是要求他为高雅趣味捆住手脚,不越雷池一步。
2021-08-10
他的存在在它成为一个东西的存在物之前,就已是一个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了。
2021-08-10
一种没有剧痛的悲伤,黑暗和沉闷,
一种窒息、呆滞、麻木的悲伤,
它找不到任何自然的出口,找不到一点宽慰,
无论以话语,还是以叹息、眼泪——
2021-08-10
浮士德妄想精通人类的一切学问,歌德则在从对理智着魔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最后声明里,摒弃了这个想法:“理论全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2021-08-11
19世纪把他们抛进的人类处境,并不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他们只是把它当作自己的定命来体验它,至于其他人,由于不够敏感,还不知道世上已经发生了什么事。
2021-08-11
,所谓权力意志,就是一种如有必要便以最极端的方式夺回失去的存在领域,现代人就是从这里被逐出来的;
2021-08-11
如果我们为它寻求一个哲学名称,则我们能够达到的最接近的,便是海德格尔对真理的描述:真理是向存在的敞开。
2021-08-11
托尔斯泰的《我的忏悔》,讲的是有关他中年时候精神危机的故事,也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文献之一;在这部书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他自己如何遇到那可怕的最后又使可怜的伊凡·伊里奇惊恐不安的精灵。一个幸福的人;有家庭,有财富,也有声望;有充沛的体力和智力;然而他突然地意识到死的可能性,像就在脚下的一个深渊似的正张开大口。

第7章 基尔凯戈尔
2021-08-11
基尔凯戈尔在其《日记》里,谈到他自己及其使命时写道:“不得不加以反对的是理智;而且正是理智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我以此为己任,并用一种巨大的智力把自己装备起来的理由。”
2021-08-11
正如帕斯卡尔所说,我们打开一本书,期望碰上一位作者,结果我们却遇上了一个人。
2021-08-11
基尔凯戈尔心头闪现出了另一对选择对象:是过一种放荡不羁耽于感官享受的生活,还是过一种绝对宗教的生活?
2021-08-11
。正如苏格拉底是一只古代的非基督教的牛虻一样,基尔凯戈尔要成为一只现代的基督教的牛虻。
2021-08-11
他说,如果存在不能以一个概念描述出来,这并非因为它太一般、太模糊和太玄妙因而无法设想,而毋宁是因为它太稠密、太具体、太丰富了
2021-08-11
为了把自己的见解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基尔凯戈尔煞费苦心地制定了存在三层次的理论,即美学层次、伦理学层次和宗教层次;而他对这三个层次的阐述也是他对哲学最有意义的贡献之一。
2021-08-11
生活固然有鲜花,但也杂草丛生,因此把整个生命都押在快乐瞬间的人,在追求它们时便必定会铤而走险,就如唐璜(5)在追求新的情妇时总是铤而走险一样。
2021-08-11
在传统的伦理学里,哲学家关心的是分析好、坏、是、非这样一些概念,并且决定这些属性可以归附于哪些或哪类事物。这是一类纯粹形式的分析;实际上在现代,哲学家们已经把他们的探究转向对伦理学语言的分析了。
2021-08-11
基尔凯戈尔说,根本的选择并不是在好与坏两相对峙的价值间作出的选择,而是那种我们把好与坏召唤进我们自己存在之内的选择。若无这样一种选择,一套抽象的伦理体系就像是许多没有任何东西作后盾的纸币一样。
2021-08-12
因为在这些人的情境里,选择几乎永远不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在后面一种情况下,善恶两者本身都可以清楚地标明,从而选择便可以据全部理性的确定性作出。毋宁说,选择是在相互敌对的两个善之间进行;一个人无论如何也都必定要做一些恶,而且最后的结果甚至我们自己的动机,都不是我们能看得清楚的。
2021-08-12

因为迄今为止,还不曾见到一个事先为我们准备好的现成道德蓝图,适用于各种场合,乃至我们能够绝对地确知在某种场合下依据某条规则。
2021-08-12
影响最大的很可能是《致死的疾病》,这一论著研究了种种绝望模式。绝望是致死的疾病,我们患了这种疾病便会渴望一死了之但却欲死不能;因此,它是我们企图逃避自我的极端情绪;而且恰恰就是绝望的这后一个方面,使绝望成为这样一种有力的启示,表明作为人的个体而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1-08-12
基尔凯戈尔提出了两条一般原理,领先几乎所有现代心理学理论。其中第一条是:绝望归根到底,绝不是对于外在事物,而始终是对于我们自己的。
2021-08-12
第二条原理是:我们所谓某些人生病的状况,就其中心点而言,是一种罪恶。
2021-08-12
严格地讲,主观真理不是我所拥有的真理,而是我所是的真理。
2021-08-12
从海德格尔起,哲学家们才开始思考基尔凯戈尔区分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的底蕴。
2021-08-12
乌纳穆诺称许地引用一位老农夫的话说,“如果没有不死,上帝有何用处?”

第8章 尼采
2021-08-12
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曾经说过,“说到底,一个人只能体验到他自己”;他在另一处又以同样的语气评论说,只要我们有眼力,就可以看出:哲学家们的一切体系都只不过是他们各自的个人表白而已。
2021-08-12
人必须不依赖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学的慰藉而生活。如果“成为无神的”是人的命运的话,他,尼采,就是被挑出来作预言家树立勇气的必要榜样的。
2021-08-14
谁要想把超人发射到星际空间,就最好承认这侏儒会随他一起走。
2021-08-14
一点平庸气质或许是人性里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查拉图斯特拉所见幻景中歇斯底里狂笑的解药,可能是一种幽默感,这是尼采(尽管其才智耀人)明显欠缺的东西。
2021-08-14
尼采则站在艺术家一边:他说,真实的世界,没有别的,只有生成的和感觉的世界
2021-08-14
尼采问道,如果人失去了他迄今一向“系泊”的“锚”,他不就要飘进无际的虚空里吗?现在,对当代人来说,他的最高价值已经失去了价值;为了取代这些最高价值,尼采能够提供的惟一价值就是:力量。
2021-08-14
如果西方历史的这一阶段,只是基于我们文明基础的根本思维方式命定的结果——尤其是那种把人同自然分开的思维方式的结果,这后一种思维方式把自然看做是控制和征服的对象世界,因此只能够以颂扬力量意志而告终——则我们就得去找出方法来纠正这种对力量支配万物的强调,因为这种强调是片面的,并且最终是虚无主义的。

第9章 海德格尔
2021-08-14
“只有当我们终于认识到,被颂扬了几个世纪的理性,其实是思想最顽固的敌人,只有这时,我们才有可能开始思想。”
2021-08-14
海德格尔的作品整个说来极严格地避免使用比喻,乃至当一个比喻破例地出现在作品里时,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像单独一株大树挺立在平原上一样突出
2021-08-14
思想家在努力搜寻人类语言的轨迹,就像一个农民总要搜寻穿越田野的犁沟一
2021-08-14
他说,只要我们不强迫它穿上我们预先造好的概念的“紧身衣”(2),它就会把它自己显现给我们。
2021-08-14
然而,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认知对象,不是通过征服它,而毋宁是通过让它成为它所是,并且在让它成为它所是的同时,允许它如它所是地显现它自己
2021-08-14
这意味着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或者说在心灵与肉体之间曾经为近现代哲学挖掘出来的鸿沟,要是我们不挖掘的话,本来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2021-08-14
。常人在生活里具有这样那样的身份,我们可望他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来行动,做这种事,不做那种事等等。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因此就生存在一种沉沦状态之中,其意思是说,我们迄今还处于存在的水平之下,而我们是有可能上升到这水平的
2021-08-14
不管是沉沦的还是提升的,虚假的还是本真的,是仿造的摹本还是真正的原本,人的存在都带有三个一般特性:(1)心情或感情;(2)领会;(3)言语。
2021-08-14
毋宁说,心情弥漫于我们所是的整个存在场。
2021-08-14
这种领会是由于我扎根于存在才有的。如果我们碰到一些观念,若要明确说出反对理由,花费很长时间,但我们却知道它们是假的,那么,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全都具有的便正是这样一种领会。如果我们没有这种领会,我们就永远无法说任何一个命题是真的或假的。
2021-08-14
把死亡带进我们自己,虽然十分可怖,倒也是一种解放:它使我们从那可能席卷我们全部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我们展开本质的“筹划”,借此我们便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仅属个人的、有意义的自己的生活。海德格尔把这种状况叫做“向死的自由”或“决断”。
2021-08-14
然而,人的本质的有限性不是在它的边界被经验到,而是可以这么说,是在他的存在的真正中心被经验到的。他是有限的,因为他的存在弥漫着非存在。
2021-08-15
在这里,海德格尔纠正了像黑格尔或马克思那样一些思想家的历史主义,对于他们来说,人之所以是历史性的,是因为他参加了世界的巨大历史过程。世界历史,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就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中携带着许多个人和民族。
2021-08-15
人是这样一种存在,他尽管是模糊地和半自觉地,但却始终是历史地领会着而且也必定历史地领会着他自己的存在。
2021-08-15
飞到乡下度周末的商人,匆匆忙忙地打高尔夫球、打网球、航行,成功地款待宾客,一切都根据争分夺秒的日程表进行;而到临近周末终了,又飞回城市,却从来不曾有机会或兴致沉湎于乡间小道上的散步——我们说,这样一个人的组织能力很惊人,真正知道如何去安排事情。诚然,他的确显现了值得赞赏的支配事物的能力;但他支配的是存在物而非存在,他从来没有接触到过存在。

第10章 萨特
2021-08-15
以厌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存在总比从来不曾面对过它要好些,像那些裹在学院或资产阶级或政党领袖的紧身衣里的下流胚们,就从来不曾面对过存在。
2021-08-15
那无法从一个人身上取走的实质性的自由,基本的和终极的自由,就是说一声“不”。这是萨特的人的自由观的基本前提:自由就其真正本质而言是否定的,虽然这种否定性也是有创造力的。
2021-08-15
而另一方面,对萨特来说,自我的虚无正是行动意志的基础:如果这泡是空的并且终将破灭,这样,除了使这个泡拖长些时间的活力和激情外,还能留给我们些什么呢?人的存在处于一个并不知道他的宇宙中间,是荒谬的;他能赋予自己的惟一意义是经过自由筹划,从自己的虚无中冲出去。
2021-08-15
但是,海德格尔认为,还有一个命题甚至比这个更根本,这就是:存在先于生存。因为如果没有那个开放的存在开旷地让人超越自己进入里面,他就无法生存,即站到他自己之外。
2021-08-17
笛卡尔式的主观性(这也是萨特的主观性)无法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看来,无意识是一个人自己里面的“他人”

第11章 复仇女神的地位
2021-08-17
理性的同合理的不是一码事。我这一生听到过非常讲理性的人说出过一些最令人发指的、最疯狂的话;而且这些话是完全依照理性的方式推演出来的,从来没用过什么洞见或感觉来核对检验推理过程中的任何一点
2021-08-17
这就是为什么当代所有落入俗套的政治学看上去都非常陈旧;它们如此可悲地落后于人的实际情势,甚至落后于我们现代关于人的知识。
2021-08-17
共产主义,遵循马克思,因此总是表现出一种奇特的两重性:在理论上对人性抱着最天真的乐观看法,而在实践上却对人类持最疑心的态度。
2021-08-17
存在主义是终于达到的以哲学方式表达出来的反启蒙思想;它比其他任何哲学都更能推证出: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是浅薄的、抽象的,并且因此也是危险的。
2021-08-17
存在主义者已经告诉我们,如果要给人一种意义的话,那就必须是此时此地的。要彻底想通这个见解,就得彻底改造西方思想的整个传统;觉悟到人类的一切真理都必然不仅对着四周的黑暗闪耀;而且这些真理甚至充满着它自己的黑暗,这种认识可能会让人泄气,不只是对于乌托邦主义者才是如此。
2021-08-17
尤其是近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差不多全都把人设想成一个认知主体,设想成一个登记感觉材料,制造命题,进行推理,并且寻求理性知识确定性的理智,而不是把他设想成一个处于这一切表面形式之下的人,一个有生有死、受苦受难的人。
2021-08-17
如今,尤其是在我们美国,许多人空谈“完整的人”或“完人”,这些名词在这种语境里唤起的只是一些惬意的神往,以为只要参加补习课程、培养有益嗜好或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就可以知书达理,拓展自我。但是,完整的人若是没有诸如死亡、焦虑、罪过、恐惧和颤抖以及绝望之类很煞风景的事,也就不再完整了;
2021-08-17
但是,相对于隐蔽的生命力量,这些合理的理想该是多么地靠不住呀!而且,对于一个完整而具体的人来说,它们真正代表的又该是多么微小的一部分!

附录一 否定性、有限性与人性
2021-08-17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形而上学的、甚至可以说是反形而上学的时代,因而无须花费很大的精力去鞭挞一匹死马

附录二 存在与分析哲学家
2021-08-17
我的存在不是一个心理表象,而是一个我深陷其中甚至没过头顶的事实。在这座满是镜子的大厅(康德的心灵及其所有的表象)里,我的存在的形象从来不曾充分地在任何一面概念的镜子里显现出来
2021-08-17
但是,基尔凯戈尔以存在的名义向本质提出的抗议,完全超出了这个直接目标,其实是对西方哲学内的整个柏拉图传统提出的疑问,因为这个传统总是力图把存在看做本质的摹本、赝品、分有,甚至是它的堕落或降格。
2021-08-17
只要逻辑学在哲学中享有绝对至高无上地位,只要逻辑心灵在人的功能的等级序列中被置于首位,理性似乎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对静态的和自我同一的本质的迷恋,而存在也就会因此而趋于成为一种难以捉摸的影影绰绰的东西,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
http://baokker.github.io/2021/08/17/《非理性的人》读后感/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1年8月17日
更新于
2022年5月2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