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墨寻径》《学习观》相关笔记整理
P1
区分信息和知识。
关键还是在于泛化能力。
信息不具备泛化的能力,而知识方能举一反三。
于是我们才能区分记忆和学习。
前者只是记忆信息,而后者是抽象,是泛化。
P2
区分指令学习和归纳学习。
这二者就像读课本和做项目。
读课本是阅读文本,从中汲取规律;后者则是直接实践,从不断尝试里总结归纳出规律。
前者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征,而后者不需要语言这个环节,它是在大脑的无意识系统中自动归纳而成的,有时甚至难以用语言表述。
当然这也不是说,只刷题就够了,或者刷题才是唯一的出路。两者实则是相辅相成的。前者的缺点是,单单通过文本来描述,不具备泛化的能力,换言之,不能举一反三。后者虽然通过归纳能够得出具有强大泛化能力的知识(而非记忆),但是不能确保大脑无意识建立的联系一定就是正确的,此时,通过指令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改正无意识中的误区。因此,二者结合往往是更适合的方式。
To understand is to perceive patterns.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也有很多话想说。因为回想起往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遇到的很多问题,本质上都是这两个对子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就如同学习写文一样,光是去看书,去看书里讲怎样写作,怎样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并不是一种高效的方法。对应上文来说,就是指令学习,不具备很好的泛化能力。一直到我建blog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善。我心里一直有这样一种意愿,想要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其诉诸文字,也想以此去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知识素养到逻辑辩证。但是这样的目标,单纯地通过看一本书是很难做到的。是从一开始觉得难以下笔,回看时觉得不堪入目的小学生文笔(可能现在也是吧)(大雾),到现在写的时候,不会出现手停在键盘上但是却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的情况。是通过这样的practice,在一次次练习里,通过大脑的不断经验积累归纳出的知识(可能以我目前的水平,我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写东西的经验和感想),才能最终促进我这种能力的形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PS和PR的时候也是,都是项目驱动,需求驱动,在有这样的想法以后,去尝试实现,在磕磕绊绊里找到这些处理办法的共性,进而达到量变突破质变的效果。原视频里也是这个例子,不展开了。
还有是小说相关:对于作家来说,用直白的文字来表达心中的想法,可能已经是很古早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文字也仅是停留在信息层面,而不能带来知识方面的启迪。但是你看《局外人》,通篇不见一句“存在主义”,但是你看他冷峻的语气,主人公默默忍受作为斗争的西西弗斯式的反抗,还有最后荒谬的结局,是了解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篇佳作。我们的大脑是在这样的归纳学习里感受知识的。
还有之前的另外一个问题:看了很多书但是不记得。其实不必要紧,因为这些不记得的,仅仅是不具备泛化能力的信息,而如果真的用心去看了,我想那些蕴藏在书本里的知识,一定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一点印迹,对你的观念产生些许的改变。我觉得就是说,你没有必要去为了这样那样的课外专业书籍背得滚瓜烂熟,谈及“影响吸引力的几大因素”时,把书中的所有小标题都背下来。一方面,那样可能只是记住了信息,但没有学会知识;另一方面,把这种时间投入到你的专业课上可能对未来的发展会更多。你应该追求的是,在你听到具体的情况的时候,你会想起来,你在书里面读到过相关的内容,你可能一点也不记得原文是怎么说的了,但是你知道它的那个意思,你会去翻阅原文,或者是尝试用自己的话磕磕绊绊地讲出来(以后会越来越流畅)。毕竟对咱来说,更有价值的可能不是信息,而是能够泛化的知识。
个人对指令学习和归纳学习协同起作用的看法:用指令学习去为归纳学习做必要的修正,用归纳学习构建出真正的泛化知识。
P3
拟合:建构可以满足所有旧情况(经验)的规律的过程。
还是讲一下个人觉得挺有感触的双例对照法。在这里给出我自己总结后的伪代码:
1 |
|
个人在summarize(textbook,project(assignment))
上一直觉得有所欠缺,可能就是所谓的“刷完题目不知道总结”,“看完了书马上就丢掉转头就忘”,“做出了需求的代码但是没有及时回望避免可能再次踩到的bug”…
P4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但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 学到的道理可能不一定具有可泛化性
- 应用所学的知识时没有用在正确的前置范围里
个人另外一个想法:不要完美主义。
P5
学习材料的重要性
首先是挑选学习材料,应当挑选有效的学习材料呢?这里我认为跟刻意练习中的概念相差不多。一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遥不可攀,而是够一够能到达的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比对。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是关于看不懂书的问题。最可能也最主要的原因往往是缺乏前置依赖。简单说就是,书里的基础知识你都还不知道,何尝看懂这本书呢?这跟把线性代数从后往前看,或者没了解多少programming直接去啃算法导论,是一个道理的。掌握知识终究是一个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过程,是一层一层建构起来的。
(写到这里,自己也有另外一个tips:没有必要因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而一定要先把所有的基础知识学完,再往下深究。没那个必要。学到什么用什么往往更为高效。)
P6
仍然是关于学习材料的问题。
这里讲到的是学习瓶颈的问题,即当我们入门到某个阶段时,往往会处在瓶颈期,一下子无法跳入到新阶段中。
这之中有两点可能的原因。
第一点原因在于:现有的很多学习材料,已经提供给了你足够且相似的泛化知识。如果一直在旧材料里打滚,学到的也一直都是旧知识,在面对其他的新情况时就会吃瘪。
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跳出这个舒适圈,去尝试新材料,更进一步地钻研了。
第二点原因在于:大脑已经适应于自己的旧认知模型,在面对新知识、新模型时,不愿意去改变。(参照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如下的方法。对于人脑来说,非文字的历史远长于文字的历史,人脑也相应地更适应于实例而非文字。如果先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撬动大脑的旧模型,使之意识到自己的旧模型存在缺陷,不能完美地应对新情况,这样再进行说服和改变,会轻松得多。
另外,这种先用实例加上对方认知,进而引出对方论点存在错误,从而达到说服目的的方法,也被成为苏格拉底说服法
。
对了,这段视频里还有一段我非常非常感触深刻的话,大概意思就是说:
做的错题本要经常删除旧题,加入新题,而不是每次都从第一页看起
现在想来,高中自己也有摘错题本的习惯,但是一直都是从头翻看,每次大考都是这样,实际上很可能,前面的知识你已经熟识了,再在前面看多久,也是作无用功(已经掌握的旧泛化知识)。
放在大学学习里,比如说当你期末两三周速成某门课程时,在有一些些(就够)的基础上,最最快速(当然可能有些痛苦)的方法就是,直接做真题,迅速建立联系,归纳总结,点到点地掌握应试知识,不至于在课本上停留半天/看了半天讲义,但没有学到真正急着派上用场的泛化知识。
P7
为了备考暴学,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少,压缩睡眠时间是否会影响学习效果呢?
对于知识,必须要要求自己当场学会吗?
很显然,压缩睡眠时间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且不论睡眠的减少对精神状态、心情、注意力等方面的影响,睡眠会影响你对知识的巩固。这是因为,正如许许多多的研究证实的那样,在睡眠期间,大脑并非也一同陷入沉睡,而会整理白天学过的知识和信息,将其转化为有序的形式,换言之,在你睡眠的同时,大脑正在归纳学习。
我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百思不得其解的知识,看了不会,做了还不会,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就会了。事实上,正是大脑在夜间的整理,形成了可供泛化的知识。因此,可以勤奋学习,但没必要压缩睡眠时间,这会事半功倍。(当然,增加太多的睡眠时间这种事()
(当然,没有必要在晚上睡不着觉时,因为想到这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而更加懊悔睡不着..毕竟咱是人而非神灵,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比较难入睡的人,最重要的还是放松,要允许自己为人,接受nature)
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也显得茅塞顿开:大脑本身就需要在夜间进行归纳,才能以无意识的方式学会知识,你又何苦强求自己一定要当场实现呢?因此,不必一直卡在一个难题上,或者一直卡在一个科目上死死不放,可能你需要的,仅仅只是,睡觉的时间。
P8
有效训练的公式:
1
有效训练=执行实例+答案反馈
换言之,第一点在于,一定要自己去做,而不是单纯地去看;第二点在于,自己做完以后,能够对自己的成果有一个评估和反馈。
(所以现在,我觉得,直接做真题,做到不会的去课本上看对应知识点,比看课本有效很多)
对于指令型材料,学习的好方法,其实也是上一个公式。如果缺乏这一过程,可以如下构建:
- 自己构建实例,自问自答,应用知识,检验知识。
- 与旧知识建立联系(例如,看到这里,我想起《如何高效学习》中也说到,联想是构建知识的高速公路。
最后也是把这句名言送给自己。似乎以前的自己,过于追求给各种各样的知识“起个名字”,其实,名字只是知识的必要条件罢了。
知识不是建立在名字上的。——费曼
P9
验证所学知识的两种方法:一是寻找新例子,而是尝试自己更换说法。
寻找新例子,对应在中学等学习中,其实就是刷题。在刷题之中提取知识点,了解其用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验证知识的最好方法,也是以实践的方式告诉大脑:这个知识是经检验无误的,是具有可泛化的能力,因而值得大脑去牢记。我之前也深有感触,很多英语单词,背了都没背牢,但是做题的时候真碰到了,而且尤其是那种刚做好碰到或者被他难倒了的情况,就会产生很深的记忆。
更换说法确实是我之前一直没想到过的一个点,这个方法论更适用于那些指令型材料。通常,这些文字型的材料一时半会都找不到实例来验证。因此,如若自己能换种说法表述,也是说明自己对其有了一定的理解,不止停留在表面上的反复背诵上。举例来说的话,其实P9里提到的两点验证所学知识的方法,原视频里应该都不是这样,因为我写的时候已经不记得原来的内容了,就直接照着自己的理解写上去了,但我觉得也能够表达出相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