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

先说标题

买这本书前对它并没有任何的了解。那天和j哥一起去熊沢书店,在我喜爱的拉美文学旁看到了它。见它标题不错,便直接把它从书架上拿了下来。

相比市面上各种花里胡哨辞藻华丽的书名,这本书的书名——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甚至显得有点叛逆。不过确实吸引到了我。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我在过往生命的时光,又何曾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呢!

觉得压力太大的时候,感觉喘不过气的时候,想要放下所有责任的时候,觉得自己给别人带来的都是荆棘的时候,觉得人生虚无名利都飘在空中的时候。

沉重的呼吸。踏上高楼,从高往下俯瞰这个世界。人来人往。

(以前的记录)

刚刚去六楼走了走,配合着秋日的阳光,风景确实是好看。通往阳台和天台的门都被锁上,窗户却是开着的,往外可以看到隔壁宿舍楼漫长的走廊,往下则是垃圾回收站,两旁郁郁葱葱,建筑古色古香,多么美丽的一道风景。

从这里跳下,想必虚无的人生就要结束了吧?之前我便是觉得,人生是完全没有意义可言的。放眼宇宙,这样一场游戏的结束,就好像沙漠里的一粒沙子翻滚了下,不能引起任何的反应。但对我来说,这一切便是可以解脱的了。痛苦将会转移到他人的身上;害我者将因此而内疚,或是猖狂满足;亲人会泪流满面,不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做…但是我又知道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不希望那些我在乎的同时也在乎我的人难受,所以我要扛着这一切,继续走下去。

后来读到书里一段话也打消了我跳楼的念头:对我来说,从空中一跃便是万事解脱;但对于他人来说,需要一齐来到已经是血肉模糊的尸体面前,一个一个认领,直到认出这到底是谁。实在是有些太折磨了。

此外,翻开书后也发现,维罗妮卡的想法跟我还是不大一样:她是纯粹的虚无主义,觉得一切都没什么意义

“第一个理由,她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任何变化,青春一旦逝去,就意味着将一天不如一天,老年期便会开始在她身上打上它不可逆转的印记,疾病来了,朋友们离去了,总而言之,继续生活下去不会增添任何新意,相反,忍受痛苦的可能性却大为增加了。

第二个理由更富有哲学色彩:韦洛尼卡阅读报纸,看电视,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一切都是荒谬的,而她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就使她产生了自己一无所用的感觉。”

但对我来说,内心痛苦难以排解,有时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解脱方法。就像王莞之的《迷失艺术》里写的那样

你说不想再走下去 试过想一觉死去

任这躯壳游天地前进或决意隐居

再说阅读体验

过年的时候,我决定重拾当年读书的习惯,不能一直沉浸在短视频的强刺激里了。

看看熊沢书店里买来的几本书(除了本书以外,还有余华的第七天,爱伦坡的小说集),还是这本书的兴趣最大。

于是便拆了它的包装,骑着小溜出发前往万象城。

在充斥噪声的糖纸甜品里坐下,点了一杯红豆纷纷雪,我迅速地进入到了专注阅读的状态。尽管旁边的母子一直在拌嘴,尽管这碗红豆纷纷雪实在不算好吃——太淡了,就像在吃冰一样——但是我还是非常迅速地沉浸到了书本的内容中。

外界的噪音在此时反而是一种助力,使我可以更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一直被外界各种纷扰蚕食的注意力,总算回到了我身边。就像当年在书店里读书的场景一样。

这也是电子书始终无法取代纸质书的地方——功能再复杂,重量再轻便,也替代不了手里捧着一本书时的踏实感和专注感。一见到微微泛黄的纸张上印着的黑色打印字迹,仿佛觉得这些字恨不得从书里跳出来,蹦进我的脑袋里。

最后说小说本身

我的评价还是那句:活着的作家的作品还是少看为好,99%都不值得看。

这本书,我觉得割韭菜的嫌疑还是有点大了。

描写并非小说作家里的顶流,甚至我觉得只是中下等的水平。我看托尔斯泰的小说,能感受到俄国广袤无际的土地;看陀老的小说,感觉有人在写我的灵魂,看得我身体发热,紧张不安;看柯艾略:就这?平白的语言,翻译也没什么特色,就像谷歌翻译一样。

另外,一开始我看封面的条子,将这本书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相比较,看起来评价颇高,结果后来才想起来,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柯艾略,实在有点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了。毕竟后者在国内的名气相当之高,当年我读下来也不得不赞叹,虽然写得有点扯,但是确实是一碗非常激励人心的毒鸡汤。

小说的情节也很简单。如果读者还想对这本小说有些许兴趣,最好就此打住,直接去找电子书,否则立刻会被我的几句描述扫兴: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但是吃安眠药自杀未遂,被送到了疯人院里救了回来。有个呆头医生为了自己的实验撒谎,跟她说她心脏严重受损,最多一个礼拜就会死,同时让护士给她打假药,让她感觉胸闷不适,觉得自己真要死了。然后维罗妮卡就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唤醒了求生意志,不要再为世俗的期望束缚,摆脱了虚无主义,变成了存在主义者,同时还感化了两三个人,最后跟新找的男朋友私奔了。

想一想,这其实跟海德格尔那句“向死而生”,讲的是差不多的道理啊!虽然海德格尔的书晦涩难懂,我一直没敢尝试,因而也不敢肯定自己说的完全正确;但是从简单的理解来说,不就是这么些道理吗?

人生在世,特别是在现代世界里,各种意义早已崩塌,人们一味想让自己成为常人,满足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却发现心灵陷入泥沼和虚无;但这些东西与死亡相比,或许全部都不值一提。如果我们假设自己明天就会死去,此时再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会不会有所启发?会不会将那不必要的剔去,将最重要的留下,让自己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就是这么简单几句话的事情,为什么要用这么枯燥的语言写成200多页的小说,用49元的售价来割韭菜呢?

摘几个鸡汤句子

“希望与别人一样才是严重的病,会引发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和妄想症。强迫自己与其他人一样才是严重的病,因为这既违反了人的天性,又对抗着神的法则。在世界的每座森林里,每棵树木上,神创造的每片叶子都不尽相同。”

“不要成天想你会让别人不自在。如果其他人不喜欢,他们会提出来的。如果他们不敢提,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

“自杀时第一个要考虑的是自己,然后才是旁人”

“从前,有一个法力无边的巫师,想摧毁一个王国,就在井里下了魔药。那井是王国所有居民的水源。谁要是喝了这水,就会变成疯子。”

“第二天一早,喝过这井里的水,所有的居民都变成了疯子,唯独国王没有,因为另有一口井专供他和王室饮用。他忧心忡忡,想控制住居民的行为,因此下达了一系列公共安全与卫生方面的指令。不过,警察和警察官也饮用了魔水,觉得国王的命令荒谬不堪,决定无论如何也不照此办理。”

“全国的居民都得知了指令的内容,他们坚信国王疯了,才写下这些无聊的文字。他们狂呼大喊来到城堡,要求国王退位。”

“国王绝望了,准备放弃王位,但王后阻止了他。她说:“我们现在就去那口井,也喝那儿的水,这样我们就和他们一样了。”

“国王和王后去了,饮下了魔水,马上开始胡说八道。这时,他的居民后悔了:既然国王如此睿智,为什么不让他继续治理国家呢?”

“国家一派祥和,尽管国民的言行和邻国大不一样。而国王一直统治者这个国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应该是小说最核心的故事。是选择变为和他人一样相似的人,还是变为异类(尽管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疯子)?


该图片由Hasty WordsPixabay上发布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
http://baokker.github.io/2024/02/16/《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
作者
Baokker
发布于
2024年2月16日
更新于
2024年2月16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