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最近看到的很多亲密关系的相关材料
素食者
今年获得诺奖的作家,我必然会蹭蹭热度读一读代表作。可惜并不是很喜欢读,因为我不喜欢让我觉得很无力的东西,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一样,看着很让人恼火,很让人无奈,我们生下来真的是要被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并且要被按着脖子去遵守吗?都说亚洲国家集体文化和睦相处,但这不是一种个性的泯灭吗?凭什么每种性别只有一条它应该走的道路呢?
“我之所以会跟这样的女人结婚,是因为她没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同时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缺点。在她平凡的性格里,根本看不到令人眼前一亮、善于察言观色和成熟稳重的一面。正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舒坦。如此一来,我就没有必要为了博取她的芳心而假装博学多才,也无须为约会迟到而手忙脚乱,更不用自讨没趣地拿自己跟时尚杂志里的男人做比较了。我那二十五岁之后隆起的小腹,和再怎么努力也长不出肌肉的纤瘦四肢,以及总是令我感到自卑的短小阴茎,这些对她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我们可以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标签,但我们大可有遵守的自由,也有不去遵守的自由。我不想吃肉,这是故事情节,这也是隐喻,是我对标签的反抗,哪怕我为此而消瘦。
血包
在xhs、豆瓣等一众平台上学到的新名词,甚至豆瓣上还有专门的小组。
觉得自己以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血包一样的角色。我会敏感,会因为他人脸上微妙的表情变化而产生焦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可能只有用到“血”这样的名词,才能意识到自己并非乐善好施,好好先生这样简单的形容,而是在过度付出里丧失了自己太多的能量,整个人都死气沉沉,也就是所谓“活人微死”。
并且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很多地方,上下级,朋友,伴侣,家人,都会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我可以提供帮助,但如果并不考虑我的实际需求,心思从来只在自己身上,那就有拿我做血包的嫌疑。
再见爱人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最近这部综艺实在太火,xhs大数据经常给我推。我和npy一起看了几期,甚至还没到网上最热议的熏鸡事变,我就已经物理红温,恨不得黄执中老师多骂他几句。看下来实在是太窒息,明明是多年夫妻,可却总喜欢各执一词,从不肯踏入对方的视角。杨子从不肯承认一句自己的问题,自己只有成功,并且在感情里占据莫大的实力。留几手和葛夕像是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你追我逃,你再追我再逃。麦麦是最近网上呼声最大的一对了,她在某些方面很像杨子,但是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喜欢自己做作,甚至是引诱他人犯错,来自我感动,肯定自己,升华自己。我必须要坦诚,我以前在一大段时间里确实也是这样的情况,我是在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有责任,并且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后,才发现自己居然给自己设下了这么多的迷雾(mist)。
让我感到难以释怀的是,我的身边,甚至是我的家庭里,乃至于我自己,都会存在种种类似的情况。所以这部综艺对我来说反倒更像一种启示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情感操纵
最近看的书,但感觉啰嗦话说得还是太多了,我静不下心来看。这种时候我一般会选择去豆瓣找其他人的精华读书笔记。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9647441/
现实生活里存在很多情感操纵的情况,施暴者有意或者无意地通过某些手段制造迷雾(mist),让受害者放弃自身的利益,帮助施暴者达成他的目的。施暴者可以采取主动的暴力,也可以用隐性的方式,通过冷暴力,自虐威胁,自卑等方式,引起他人的内疚甚至是自责,使得他人恨不得奉献自己。这种操纵的可怕在于,它是非常隐蔽的,可能受害者光觉得难受,但是过了很久也不会意识到问题究竟在哪里。
豆瓣上copy的图片,这笔记做得多好呐,一做一个不吱声。
但是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场勒索的形成,其实就像周瑜打黄盖一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被害者也有他的特征。例如,他可能害怕冲突(like me),可能很怕亏欠别人(like me),可能不够自信,自我评价容易被他人带着走(like me)。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因为他的种种弱点被抓住,使他愿意去牺牲自己的需求来达成他人的目的。吸血啊。
策略的笔记见下,网上应该也有很多。但其实只要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个问题就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我觉得这句话很好:你可以继续攻击我,但是我觉得这样子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伴侣治疗
最近总觉得自己碎片的时间一直在刷短视频,脑袋糊里糊涂的,于是发现自己好久没看纪录片了(也许是因为大会员过期了)。兜兜转转找到了这部《伴侣治疗》纪录片,有点像国外版的《再见爱人》,但这个纪录片的重点是记录夫妻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的过程(突然在想,国外这样的机构可能就不多了,国内是不是更加少见了呢)。
有几个point我觉得很受启发
- 心理咨询的重点不在于细节上的谁对谁错,而更加关注于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从哪些事情导致了这件事的发生,哪些历史的事件形成了这样的影响。what is important
- 像p2的劳拉真的很让我感动,虽然似乎是她一直在限制自己丈夫的行动,不允许他出去喝酒,但其实这和她早年的经历相关,因为她曾与酒鬼结婚,并且被酗酒后的前夫打晕,出现灵魂升天的状态,所以她需要一种强烈的掌控感。有时候加害者有她自己的历史难处。
- 一开始的时候我很讨厌Mau,因为他的确就跟杨子一样,从不肯承认自己的问题,并且不肯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希望他的妻子能够自己自然而然地想到。我想怎么会有人这样呢?结果在p4的时候,Mau说出了他的家世,他跟着妈妈长大,妈妈很好但没有能力,家里孩子很多,他在家里几乎没有存在感,不来吃晚饭也不会有人提起,说出的声音也没有人能听到,于是他15岁被另一个年长的女性诱惑离家。他的声音从未被聆听,所以他也不再表达自己的需求
- 伴侣之间的真诚很重要
根据记忆去描述的情节,可能不是很准确。但总之,人性从不是黑白,是揉成一团的灰。并且这让我意识到,并不是说我的伴侣如果不这样这样,那么我的生活就会变得好起来。不是这样一件事。看起来是在面对伴侣,实际上是在面对自己。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15181/
课题分离(《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我一直想推广,并且自己也在努力践行的概念。让豆包来说说这是什么:
豆包讲得不好,还是让GPT来吧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于帮助个人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责任和问题。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即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课题分离的核心就在于明确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他人的责任。
具体来说:
自己的课题:与自己的选择、行为、感受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努力学习、追求目标或调整情绪等。
他人的课题:与他人的选择和行为相关的问题,比如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评价你或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通过课题分离,个体可以避免过多干涉他人,或者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从而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达到心理上的自由和独立。
简单来说,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尊重他人的事”。这种方式能帮助减少人际冲突和内心纠结,实现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内在平和。
我的课题是解决我的情绪,为什么我遇到冲突的时候会很紧张,我会害怕自己承认错误对方会讨厌离开;他的情绪虽然可能与我有关,但最终是他的课题(听起来很奇怪,但对我来说很中用,因为我是容易过度内耗的圣母类型,哪怕对方的情绪完全是自己的问题,我可能都会想去帮对方解决,说好听点是圣母,说难听点是不知道界限,过度牺牲自己),所以属于他的课题,我们不要去干涉。
-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课题,包括自己的情绪、事业、健康等等
- 要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 不干涉对他人的课题
《深度关系》《为何家会伤人》
吸引到我的标题,听说武志红的名气挺大的,之后看看。毕竟亲密关系是人生里始终不可回避的课题。
Image by ivan eduardo frias araujo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