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圈套
前几天在小红书上刷一个博主的帖子,其中有一个观点特别有感触。原帖链接在这里。
(1)重点写在前面
重在思维转变:从需要证明自己转变为价值无需向你证明,从希望你理解转变为我无需你理解也能自洽
自证就像是被迫站在一个由别人充当法官的法庭上,而你的任务就是拼命证明无罪。这本身必输,要从自证转向反击,并不是要你逃避责任或拒绝沟通,而是跳出他人设定的陷阱,保护自己的能量
(2)为什么不要自证
1)当被质疑时,比如说你不负责任,一旦开始解释,精力都将被消耗在防御上
2)自证的姿态是卑微的
3)越是罗列证据,在别人看来你越是心虚
- 亲密关系
对象说,你昨天为什么没回我消息?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了?
应该关注情绪而非指控,去安慰,而不要拼命解释当时在开会、手机没电,截图证明
然后说,我昨天在忙一个重要项目,以后我会尽量提前告诉你
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好地囊括了在过去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我曾出现的问题。以前当她因为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而指责我时,我会被唤醒一种很强烈的防御心理,努力去解释为什么我会这样子做(比如说没及时回消息,是因为刚刚在忙什么,确实没时间看消息),会有些近乎病态地去拼命证明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个过程并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好处。对我来说,我在解释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同时相当于把裁断的天平交给了她,自己丧失了主动权。对她来说,她只能听到我的一味解释,但是她的情绪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后来她也跟我说,你为什么老是要狡辩,就是不愿意承认一下呢?承认一下又能怎么呢?于是我发现自己好像真的很害怕承认自己犯下的错,或者说会觉得自己犯下错误之后会让对方伤心离开,觉得自己的价值不足以与犯下的错误抗衡。这些观念可能在我花了很长时间慢慢滋养自己之后,当我意识到自己值得被肯定,相信自己具有足够的价值,即使犯了什么错误,对方也不会因此而对我彻底失望后,这些心态才慢慢改善。回想起来其实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很类似,父亲无端的指责,引起母亲和我的愤怒,拼命证明和反击。所以每次当我想自证时都得问问自己,我是否在真的考虑他人的情绪,还是实际上在为自己辩解;是对方想操控自己,或是自己因为过去的创伤深陷其中。
说起来感觉自己这些年来很多心态上的关键转变,其实都得益于上了大学以后,和家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所以我可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人际环境中慢慢探索自己,慢慢滋养自己,在人际互动中发现自己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之处,才变得越来越好。说得玄乎一点,只有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个体才能自由地探索并感受自己的价值感,从而不再让他人的指控能够伤到自己,让自己的注意力可以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August de Richelieu图片: https://www.pexels.com/zh-cn/photo/4260094/